“海归”硕士当“农夫” 坚持不施化肥不打药
高层次人才网编辑
2015-07-23
7月9日15:25,气温32℃,蔬菜大棚里的气温高达40℃以上,单伟峰和几个帮工正忙着给大棚里的土壤翻新,挥汗如雨。半个月前,大棚里的西瓜生了 蚜虫,因为坚持不打农药,结果一大棚西瓜都烂在了地里。不远处的凉棚里,康玮、许学超正在用微信和客户沟通,讨论周五送菜的事情。
康玮,33岁,德国明斯特大学经济与化学硕士,4年前,他身上的标签有很多,比如“80后”、“海归”、“硕士”、“公务员”等,用当下时髦的词儿说,那就是典型的“高富帅”。而如今,他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则是“农夫”。
从左到右依次是许学超、康玮、单伟峰。
2011年,在德国留学了7年多的康玮回到中国,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可他觉得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2012年,康玮在三十岗乡崔岗村东侧租下了210亩土地和60亩鱼塘,开始当起“农夫”,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还需要技术支持。单伟峰端着培育出的秧苗走出房间。2013年5月,他认识了同在三十岗租地种田的单伟峰和许学超。单伟峰,31岁,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当时已在三十岗当了5年的“农夫”,因为市场销售不畅遇困境。许学超,28岁,同样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当时遇到了土地合同到期的尴尬。
三人当农夫的选择,引起很多人好奇。
三个在三十岗当“农夫”的年轻人,决定整合资源合伙创业。单伟峰和许学超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了“谷米田庄”。单伟峰主要负责田庄的生产管理、种植规划,许学超负责顾客的维护和推广,而康玮则负责田庄的整体规划和后勤。
为避免蔬菜水果种出来却没有销路,三个人决定“看单”种菜,实行会员制,有多少的需求量就种多少。2014年4月,第一批蔬菜成熟。每周二和周五,康玮 和许学超早晨5点就会起床,到农田里摘菜,给下单的20多位客户配好菜并送上门,送货单上清晰地写着每个客户忌口的蔬菜。许学超和康玮用老式灶台生火做午饭。
除了“看单”种菜,田庄还主打有机概念。康玮和伙伴们定下“三年之约”,在这三年里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年的投入需要70多万元,能撑下去多久, 三人心里都没有底。“挺住不打农药其实很难。”康玮说,以西瓜为例,再过一个星期就能卖了,可是突然生了病,如果打药就能救下来。
康玮和单伟峰在大棚内查看长势喜人、已经挂果的黄瓜。
三年之约里,还有一个顾客推广计划。第一年目标发展50个客户,第二年100个客户,到了第三年尽量达到收支平衡。目前,他们已有了50多个固定的会员。
“每天早晨,开车穿过拥挤的车流、喧嚣的城市,开上绿意盎然的乡村小路,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让人觉得生活充满希望。这是自然带来的快乐,很简单,不沉重。”康玮这样描绘自己的田园生活。提示: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