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步入职场时如何自我“定价”不妨将就业第一年当本科第五年
高层次人才网编辑
2018-05-09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82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步入就业市场之时,应该如何自我“定价”?怎样积攒就业竞争力?对此,就业指导专家指出,大学生可能应从大一就开始做好规划,而不是等到临近毕业时。
什么决定了“起步价”
“可以说,两个因素主导学生的起步薪酬,那就是对社会的适应力,以及对工作的胜任力。”上海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晏萍说,起步月薪达到五位数,这样的学生是有的,但这与其本人能力紧密相关。
就业求职,用人单位招人的第一道关,很多情况下并非专业技术部门,而是人力资源部门。他们可能对专业并不是特别了解,决定招收与否,往往是对整个人的素质考量。因此,学生为自己的第一个岗位及第一笔薪酬奋斗时,应注意提升专业素质之外的综合素质。“当然,薪酬就像高考分数线一样,不是人为划定的,而是根据供需双方的情况综合而来的。”晏老师透露,甚至有企业主动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咨询毕业生薪资水平,为“开价”作参考。
上海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朱惠军建议学生在3个坐标系中比对:其一是行业;其二是企业;其三是岗位。比如,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国企、外企还是民企,具体是核心业务部门还是非核心业务部门等。他表示,学生不仅需要自我分析实力,也需要读懂一份份“工作说明书”,“从宏观、中观到微观,这3种坐标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职业定位,薪酬预期也应该是不同的。”
目前,越来越多毕业生不再盲目开价,而是早早进行调研,了解自己目标岗位在平行行业内、企业内的上位及中位“价位”,给自己设定上下限。一般在用人单位薪酬超出自己预期的及格线基础上,再对这一岗位的其他因素进行考量。
学会规划“买菜之路”
这几天,上海大学硕士毕业生邓烨正在等待考博结果,而他的硕士研究生同学,不少已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年薪在20万元左右,月薪远超万元。“有没有一点动心呢?”面对这个问题,小邓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依然坚持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他从中国地质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毕业,如今是上大统计专业硕士,考博的目标是西安交大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继续深造,我考虑了几点因素,”他说,一是感觉自己性格等方面更适合做学问,想继续读博;二是挺珍惜全日制读书的机会,未来工作时间还长,不差这几年;三是如果能考上博,理想中的那个专业属于理论转向应用,毕业后还是要走出校园工作的,“现在了解下来,就业行情是年薪30万元左右”。
朱惠军用大白话来比方,做好学涯乃至生涯规划,对于能力储备和未来就业的重要性,“这就好比进菜场买菜。”如果进场前,根本不知想吃什么,可能一小时也买不完;如果很清楚自己要吃排骨还是青菜,那么货比三家,自然得手;另外,如果自己手中金额明显不足,只有一二十块钱,那不管如何比价,也买不了什么好菜。
因此,大学生必须打有准备之仗,在大一时就可提前规划,找到自己的方位和目标,有时可以是几个方向,最终修定为其中一个。他建议,学生及早去招聘会跑一跑、泡一泡,与HR(人力资源管理者)多聊聊,掌握行情,有的放矢。
别对第一年薪酬太敏感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90后的就业之路充满多元选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真举了个例子:一位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本科生,拿到一个软件开发岗位的offer(录用函),第一个月就能拿到8000元以上。专业对口,薪酬也很高,但她最终放弃了这个岗位。“老师,我对薪酬挺满意,但体验发现这份工作压力很大,加班多,挺辛苦的,考虑下来还是算了。”最终,她选择了相对压力较小、月薪在5000元左右的岗位。
采访发现,与传统认知不尽相同的是,薪酬在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人群中属于“非敏感”因素发展。“要不要加班”“企业的行业背景及体量”等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中的权重有所加大。
“我常常提醒学生,平台比薪酬更重要。”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晓虎觉得,第一年就业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真正的社会岗位阶段,其实依然是学习期,不妨将其看作“本科五年级”或“硕士四年级”。所以,放平心态,选择更适合长远发展的企业平台和专业发展路线。(记者徐瑞哲彭德倩)
原标题:大学生步入职场时如何自我“定价”,专家建议尽早做生涯规划
不妨将就业第一年当本科第五年
提示: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