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海归潮”遭逢“史上最难就业年”
高层次人才网编辑
2014-03-12
作为留学人员回国趋势的代称,“海归潮”是2013年荣登国内“史上之最”话题榜的热词之一—到处可以看到“史上最大海归潮”的提法。这种提法一是来自官方: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称,我国在2013年高校招聘迎来了史上最大海潮;二是源于国内外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
这种提法虽有渲染之嫌,却并非过度解读。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统计,我国在2013年迎来了史上最大海归潮,留学归国人数达40万人。对比 20博士招聘网11年的18.62万、2012年的27.29万,2013年中国的海归人数涨幅十分惊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预测,2017年海外留学生回国人 数将增长到66.6万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则估计,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大于出国人数的历史性拐点。庞大的海归数据背后是严峻的现实。 2013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被人们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史上最大海归潮”遭逢“史上最难就业年”,冲锋的号角早已吹 响,2014年的海归抢滩登陆战将比人们想象中来得激烈。
“海归潮”的酝酿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记得十分清楚,他第一次听到“海归”这个词,是在1999年凤凰卫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上。在节目中,主持人向 他解释,“海归”就是海外归来的意思,王辉耀当时就觉得“这个词很形象,很有意思”。在后来发表于《经济学人》的文章中,王辉耀这样解释“海 归”:“aseaturtle,orhaigui(inMandarin,thephrase‘returnacrossthesea’soundssimilartothatanimal’sname)。”而 追溯海归的历史,王辉耀认为从“留学第一人容闳”算起,我国的海归可分为五代;眼下人们正在经历的第五次海归潮,要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算起;真 正形成一定规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下,留学人员兴起一阵回国热。为了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中国政府对外发出号召,欢迎海外 留学生和华人回国服务,并许诺给予他们优惠政策,包括高薪酬。数据显示,从1995年开始,回国的留学人员开始增多从5000多人,增长到1996年的 6000多人,1997年7000多名,1998年达到7400名。
尽管很多人响应号召,但大多数人仍然在观望和迟疑,他们担心政府开出的只是“空头支票”。“海归”一词真正在国内流行,已经是21世纪之初。 当时世界经济笼罩在阴霾之中,而中国经济则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且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人们对国家良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留学生们对回家的想 法也略有改观。现任纽约时报中文网执行总编的曹海丽,是当年留美学生回国潮的见证者。她发现,因为美国就业情况糟糕,“回国的人越来越多了。”与此同时, 国内外的人们都尝试着去理解中国的回国人员群体。2002年,人民网给他们的定义是:“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 验的留学归国人员。”看到海归群体登陆后向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有力渗透,日本《中文导报》将他们称为“成功士的社会集合”。
从2003年开始,每年回国的人数开始显著增长。据文汇报报道,海归人数增长年均超过两万人次,该数字正以每年13%以上的速度递增,部分地区 更高达28%。在地域选择上,因为被一线城市的硬件设施以及的优厚条件所吸引,海归们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更为青睐。2003年前 11个月,有1267名海外留学人员定居上海,这个数字比2002年同期增加了四成。十年前,海归们的就业方向总体较为高端,或是在外企高层任要职,或是 进入机关单位成为受重视的培养人才,而创业,是当时的主流就业趋势。2003年,国务院侨办发布统计结果,已有一万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在中国创办企业 5000多家,年产值达数百亿元;作为海归的主要聚集地,全国兴建的留学生创业园达到80多个,规模日渐扩大,深圳的“留学生创业园”就在不到两年的时 间内,从2000平方米激增至30000平方米。
就在人们津津乐道于海归经济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牵引力的同时,海归的求职问题初步显现。人们发现,曾经炙手可热的海归,不知何时成为了“海 待”,不仅身价贬值,就连找份工作也没有早些年那么容易了。2003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一次留学生招聘会上,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报出月薪 2500元条件,居然也引得一众海归硕士竞相应聘,令人大跌眼镜。时任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的徐小平看得很清楚,海归的就业形势今非昔比,并认为这是“市场机制作用下正常的回归”。
大量涌入的海归和各地对留学生归国创业的鼓励,使得创业的门槛降低,海归的竞争也趋于激烈。王辉耀的研究,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海归就业问题的症 结所在。2006年,王辉耀在接受《人物周刊》专访时指出,“成功创业的海归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其中在互联网、IT和通讯等领域的,占到了70%以上,还 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只有5%左右时在制造领域。在国内企业家
集中成功的领域,例如房地产,海归却涉猎较少。”
“金暴海归”惹急奥巴马
实际上,就业问题并没有挡住声势日渐浩大的海归潮,仅2006年一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已达4.2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0%。2008年美 国金融海啸的爆发,更是让海归回国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与以往的海归略有不同,2008年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被冠以“金暴海归”的名头。这一年,金融风 暴导致美国华尔街动荡,引发了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许多人因此丢了工作,不得不返回国内谋求发展。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当年回国工作的留学生总人数,超过5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总人数的1/6。对此, 时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教育参赞岑建君的体验更为直观,在那段时间里,他每天要签无数份请求批准回国的文件,一天8个小时一直签,“签到手都麻了”。
瞅准了这一人才回流的好时机,国内各地纷纷加大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赴海外抄底人才成为一时之风气。据《上海证券报》记者观察,金融领域开始 了“挖角”行动,国内的金融城市和政府机构不断招徕在华尔街打拼的华人精英,上海、北京、南京等不少城市“已经准备组团出海招聘”。一些地方政府也趁此 机会推出吸引留学人员的政策,修改此前不够优厚的人才奖励办法。2009年1月,大连市启动了旨在吸引海外尖端人才的“海创工程”,不仅资助巨额的创业启 动资金,还在贷款贴息、办公场地、生活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后,中国从中央到 地方再次掀起了一股吸引高层人才的热潮。国内的人才鼓励政策和良好的经济形势,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归的就业信心,越来越多人投入到了回国就业的队伍中。截 至2009年10月,当年的海归人数已经突破了7万人;2010年,海归数字再创新高,达到13.48万人;2011年,这个数字跃至18.62万,每年 涨幅超过30%。对于留学人才的回归,国人乐见其成。
这种海归潮的跃升,给原先“担忧人才外流、脑力逆差”的中国带来了人才顺差的希望。同时,美国等留学大国的经济复苏缓慢,也让中国有了与之争夺人才的些许底气。眼见中国人才回流涨势甚猛,美国总统奥巴马似乎有点坐不住了。他公开表示,“不想看到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印度”,所以极力敦促对美国的移民政策加以改革,为的是能留住外国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
2011年11月29日,美国众议两院通过了一项吸引高学历移民的法案。根据法案,职业移民的国家配额上限将在2015年完全取消,而亲属 移民的全国配额上限将由7%增至15%。从中受益的,将是人口众多的中印两国高学历人才。不得不承认,尽管每年的海归人数在递增,但在高端人才的争夺上, 中国至今都表现得力有不逮。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于2013年春公布的《201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所有海归中,以硕士学历为主,占 76%;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仅占11.2%。
回国也能生二胎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的预测,2017年,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增长到66.6万人,累计回国人数将达到332.55万人 次。海归潮不仅是中国近年来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还在保持勇攀高峰的记录。在海归潮愈演愈炽的今天,人们很容易在一些细微之处发掘回国发展的好处。 2013年11月中旬,一项“单独生二胎”计生新政的出台,激起国内外的舆论声浪。根据该项政策,“单独”夫妻,即任意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可按照程序 申请再生育,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二胎政策的放宽,意味着符合“单独”条件的家庭,不必再为生育二胎而担心违反国家的计生政策。它造福的不仅是国内民众,也 惠及了许多移民海外的家庭。
在生育二胎被视为违法行为的从前,许多家庭为了规避政策可谓煞费苦心,缴纳高昂的行政罚款且不论,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不惜舍弃国内的事业远赴重洋,到国外生产和养育孩子。
而今,为政策调整叫好的自然不光是国内民众,海外华人也有份支持。在政策利好的吸引下,因为生育二胎而移民海外的华人燃起了回国的念想。在海外 华人论坛上,不少人纷纷表态:“跑到国外生孩子风险太大,现在终于不用为二胎问题发愁了”、“回国也能生二胎,让孩子在国内成长也不错”,他们中的许多人 因此加入了海归的队伍。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评论,“在单独二胎政策启动实施之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又多了一个回国内发展的理由。”
打响2014年抢滩登陆战
随着大波海归的到来,就业变得愈发艰难。2013年,不少海归都在为就业问题犯愁。与早年不同,如今的海归已不全是职场上的“香饽饽”,各个海 归聚集的QQ群上求职不如意的声音越来越多见。当“史上最难就业季”遇上“史上最大海归潮”,他们非常明白,就业已不单是降低工资期望值的事情,还有可能 面临着“回国即失业”的惨淡局面。
然而,有一些海归并不自矜身价,他们独辟蹊径的创业方式,在这个求职不易的时代颇令人称道。开花店是夏米从小就有的梦想,但是留学归来之后,她将之当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夏米是中国传媒大学的 学生,曾作为交换生在法国留学两年。回国后,她放弃了体面的银行工作,用自己攒下的压岁钱和零用钱,筹备了一家花店。她并不在意工作的高端或低端,“也许 有人觉得,我留学归来,却做高中生都能做的事情是大材小用,但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既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么就一定要将生命的宽度 拓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把微信当成营销神器,是沈阳小伙子王扬茗比较得意的事。他把烧烤生意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如今,他不仅有自己经营的总店,加盟店的数量也已达到了20 家。在当烧烤店老板之前,他是一名俄国留学生,常担任俄语翻译。2011年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后,他对烧烤市场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就决心扎进这个行业。 关于未来,王扬茗有清晰的计划:“我希望能做成连锁店的模式,就像大家所熟知的洋快餐一样,从装修风格到食材品质,各个店都是一致的。”新近在珠海举办的 为期5天的跨年活动,2013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首届留学生高层次人才网节,被视为政府对海归创业的一种积极鼓励,释放出有利的信号。活动期间,一些有心人携 带创业项目寻找投资,让他们兴奋的是,其中一些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通过鼓励海归创业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将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抓住这样 的机遇,海归们或许能在2014年的抢滩登陆战中打个漂亮的胜仗。
提示: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