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洋学历已非“海归”就业法宝
高层次人才网编辑
2014-03-12
港媒称,预计今年回到内地的留学生人数将创下30万人的纪录,等待他们的将是近年来最惨淡的就业市场,因为与昂贵的外国学位相比,内地企业更看重工作经历。
据《南华早报》网站2月3日硕博招聘报道,海归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上不仅要与其他海归竞争,还将面临估计多达730万内地毕业生的更残酷竞争。
现年24岁的杰奎琳·古(音)刚刚从英国达勒姆大学取得法律硕士学位。她说:“找工作比考大学还难。”在过去4个月里,她投递了50多份简历,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最后签了上海的一家律师事务所,但月薪只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仅达到她预期水平的三分之一。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现,在去年上半年接受问卷调查的830名留学生中,86%的人都于毕业6个月内在内地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但5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职业人脉不如内地毕业生。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薪水低于预期。
杰奎琳·古说,留学经历让她处于竞争劣势,因为她无法把学业的最后一年主要用来实习。她说:“当内地毕业生忙于在律师事务所建立人脉时,我还得写论文和准备几门期末考试。”如果再来一次,古说她会就读中国大学的法学院,然后在国外留学一个学期。
她说,留学的一大优势—高校招聘—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不特别被内地律师事务所看重。找工作的时候,人事部门净提一些有关她会如何处理实际案件的问题,而“只有那些在律师事务所工作过的人才知道怎样作答”。
古说,她得出的另一个教训是,用人单位对外国顶尖高校的认可度不如对国内顶尖大学的认可度。大部分面试她的人都没有听说过她的母校,这所英国顶 尖大学。“中国雇主只认可那些名气最大高校招聘信息的大学,也就是常春藤盟校、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因为他们完全没听说过其他学校。”
但是,常春藤盟校毕业生杨贺波(音)的求职遭遇也强不到哪儿去。201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精算学硕士学位后,他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申请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他说,即便是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与内地名校毕业生相比也没有什么明显优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由于留学人数激增,留学经历已经不能再给一个人的简历“镀金”了。
据新华社报道,去年有超过45万名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比前年高出12%。
就业市场却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增长。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根据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的计划招聘岗位数比2012年下降了15%。
香港泰田、麦基尔国际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惠琴说,雇主更青睐有丰富工作经历的毕业生,而许多有留学经历的内地学生几乎毫无工作经验并“脱离社会”。
有鉴于此,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塞西莉亚·易(音)决定从实习生做起。去年毕业后,她飞回北京,供职于一家咨询公司,日薪100元人民币。她投递了 约50份简历,还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她说:“在我投递简历的企业中(它们大多是私企),五分之二的企业都通知我参加笔试。考虑到竞争越来越激烈,这让人感 到相当振奋。”
提示: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