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2020年人才招聘启事
高层次人才网编辑
2020-04-08
一、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作为推动新千年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战略步骤和作为知识创新工程中的一个试点,研究所致力于神经科学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2009年至今,是获得中科院稳定支持的唯一单位。2014年依托研究所成立“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是中科院首批4个卓越中心之一;2015年6月扩展为“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交叉融合的科研机构。研究所现有41个独立的研究组,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全所在职职工和研究生共计600余人。
研究所成立以来,独立承担科技部973计划2项(结题验收为优秀),牵头承担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1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若干项;牵头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2017年结题)、2018年获升级版支持。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1项获三期延续支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成立至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1项,两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自2001年起,以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发表国内神经科学领域第一篇论文,发表的论文占我国神经科学领域目前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一半以上。2017年11月,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成功攻克了体细胞克隆猴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建立脑图谱研究工具猴和脑疾病模型猴提供了核心技术,为我国科学家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取得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研究所拥有优良的实验环境和支撑条件,依托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国际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立)在科技部2012、2017两次五年评估均为我国所有神经科学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居首位。研究所建有光学成像平台、电镜技术平台、分子细胞技术平台、脑影像中心等公用平台、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苏州和上海九亭),已发展为国际著名、体量水平为国内领先的神经科学研究平台;研究所以克隆猴技术为先导,正在上海松江建立“G60脑智科创基地”、“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松江基地)”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松江)”等研究单元,承接国家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国脑计划)”,为松江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脑科学与智能领域新高地、以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出贡献。
二、招聘岗位
现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三、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后招聘启事
序号 |
招收部门 |
研究方向 |
合作导师 |
联系方式 |
应聘条件 |
1 |
基底神经节的发育与退行性疾病研究组 |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与新药研发的研究 |
周嘉伟 |
1.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生命科学博士学位,有志于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
|
2 |
神经所疾病神经生物学研究组 |
脑疾病的遗传与分子机制;脑疾病的非人灵长类模型;脑疾病的物理干预和药物研发 |
熊志奇 |
1.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历,具有分子生物学或电生理或医学背景。 |
|
3 |
视觉神经生理学研究组 |
视皮层信息处理、抉择行为、学习行为、行为灵活性以及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 |
姚海珊 |
1. 1.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在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学术论文。 2. 2.具有环路示踪、小鼠行为学、光学成像或电生理经验者优先。 3. 3.工作认真踏实,具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善于与同事交流合作。 4. 4.具有探索精神、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5.具备较强的科研文献阅读能力。 |
|
4 |
感觉整合与行为研究组 |
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通过在全脑尺度上对斑马鱼大脑(含十万个神经元和一亿个突触)功能的系统性研究,致力于阐明普适大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神经信息的处理机制。 |
杜久林 |
1.具有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在国际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
|
5 |
视知觉机制研究组 |
视觉信号在人和非人灵长类猕猴以及家猫各个不同视皮层中加工和处理的神经机制 |
王伟 |
职位(一):在位电生理记录方向
职位(二):电生理数据分析和建模方向 |
|
6 |
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 |
非人灵长类基因编辑,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 |
孙强 |
1.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志从事科学研究。 |
|
7 |
神经可塑性分子基础研究组 |
神经可塑性的分子调控机理及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如自闭症、孤独症等)的分子与环路基础 |
仇子龙 |
1.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在国际SCI杂志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一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
|
8 |
离子通道调控研究组 |
神经系统衰老的分子机制和离子通道功能调控机制 |
蔡时青 |
1.获得或者即将获得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学习能力。 |
|
9 |
神经元功能环路研究组 |
工作记忆行为的功能神经元环路机制 |
李澄宇 |
1.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理想,自我要求较高。 |
|
10 |
脑影像中心 |
高端磁共振脑影像技术 |
王征 |
1.具有医学影像、磁共振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本科或以上学历,能熟练使用Python或R语言编写代码和脚本;博士后职位需具有博士学位或即将获得学位,并有1篇以上已经发表的英文SCI文章(如工程技术方向则无需文章)。 |
|
11 |
神经环路与感觉信息处理研究组 |
利用单细胞测序、小鼠遗传学、动物行为学等方法研究痒觉、痛觉的细胞和神经环路机制 |
孙衍刚 |
1.生物相关专业博士毕业;具有分子或细胞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电生理或光学成像等相关研究背景。 |
|
12 |
干细胞和神经发生研究组 |
神经干/前体细胞异质性和神经元类型多样性的分子细胞机制 |
何杰 |
1.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有专注科研职业发展计划;对研究组研究方向有强烈兴趣。
2.具有染色体生物学或擅长数学算法和编程经验者优先。 |
|
13 |
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研究组 |
生物节律与长寿相关机理 |
张洪钧 |
1.获得或即将获得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有志于从事神经科学或生物医学研究。 |
|
14 |
抉择和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组 |
大脑的抉择、推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 |
杨天明 |
1.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有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理统计、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 |
|
15 |
生物网络计算研究组 |
单细胞水平全脑网络重构 |
严军 |
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相关专业包括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 |
|
16 |
感知的神经基础研究组 |
感知与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 |
徐宁龙 |
1.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有志于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
|
17 |
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 |
疾病模型 |
杨辉 |
具有博士学位,至少发表一篇专业领域期刊文章, 如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Molecular therapy, Molecular plant等,领域不限。 |
|
18 |
神经环路发育研究组 |
神经环路的发育 |
徐华泰 |
1.近年获得博士学位,有志于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
|
19 |
神经光学成像研究组 |
发展新型神经光学成像技术,并应用多种成像技术于斑马鱼,小鼠和猕猴等模式动物的神经科学问题的研究 |
王凯 |
1.发展新型神经成像技术。 |
|
20 |
比较神经心理学研究组 |
序列学习、多感觉整合和自我意识的神经机制 |
王立平 |
1.获得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数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
|
21 |
运动控制神经机制研究组 |
运动控制的神经解码,以驱动外部机器人装置来实现脑机接口,为类脑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和运动障碍病患的假肢和康复提供帮助 |
崔翯 |
1.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博士。 |
|
22 |
神经分化和再生研究组 |
神经退行性疾病(AD或PD)的细胞治疗及机理研究,环路示踪新技术的开发 |
陈跃军 |
1.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生物,医学,或其它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英文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志从事人多能干细胞的神经分化和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相关研究,或环路示踪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
|
23 |
比较神经成像研究组 |
清醒狨猴fMRI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
梁智锋 |
1.具有或即将获得脑科学、认知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非人灵长类(尤其是狨猴)研究经验的尤佳,但并非必须。 |
|
24 |
突触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组 |
神经系统中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功能 |
竺淑佳 |
1.具有结构生物学(熟悉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的候选者优先。 |
|
25 |
听觉系统发育再生研究组 |
基因治疗研究 |
刘志勇 |
1. 1.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有志于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 2. 2.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不要求一定有听觉研究有背景。 3. 3.性格开朗,有团队精神,乐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新技术。 4.Crispr/Cas9的方法进行体内高通量基因编辑以及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向听觉毛细胞分化相关的研究,或者利用单碱基突变技术构建人类临床常见耳聋突变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基于病毒感染的基因治疗研究(跟医院耳鼻咽喉科合作)。 |
|
26 |
场景和行为的神经机理研究组 |
场景认知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 |
徐春 |
岗位一(电生理记录): |
|
27 |
物体视觉研究组 |
运用fMRI和电生理记录研究灵长类(猕猴)物体识别的神经机制 |
常乐 |
1.获得或即将获得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学习能力。 |
|
28 |
灵长类生殖工程研究组 |
非人灵长类胚胎发育及干细胞研究 |
刘真 |
1.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
|
29 |
认知控制研究组 |
探索思维和行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叶铮 |
1.具有博士学位,有志于从事临床神经科学研究。 |
|
30 |
稳态神经调控研究组 |
稳态行为(体温,睡眠等)的神经环路机制 |
张哲 |
1.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在国际SCI杂志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一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
|
31 |
感觉-运动转导研究组 |
致力于研究:1)感觉-运动信息处理及其调控的神经机制(Cell 2019, Neuron 2012);2)大脑功能网络的构架的基本规律(Neuron 2018);3)脑自发活动形成的机制及功能(eLife 2016) |
穆宇 |
1.具有博士学位,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2.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追求,对神经科学充满兴趣; 3.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工作扎实,认真负责,善于交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至少发表过一篇SCI收录的研究论文。 |
|
32 |
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平台 |
1.非人灵长类生殖生理和繁殖加速研究; 2.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模型构建及技术研发; 3.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模型构建新技术研究。 |
孙强 |
1.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相关,免疫和肿瘤方向优先。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在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学术论文; |
岗位待遇:
1.税前年薪20-35万,为博士后缴纳五险二金,对于特别优秀者可另行商定薪酬;
2.在站期间,为优秀博士后申请中国博士后基金、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等10余个项目;
3.一流的技术平台支撑,保障实验顺利进行;每年有参加国内外顶级国际会议的科学交流机会;
4.出站后留沪工作的博士后,配偶、子女可随迁落户上海;
5.为优秀博士后畅通发展通道,对于业绩优异、能力突出者,研究所将积极通过有关人才计划引进。
四、联系方式
各研究组详细信息请查阅:http://www.cebsit.cas.cn/yjz/
应聘者请将简历及相关应聘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相应的合作导师,并抄送至:hr@ion.ac.cn,在邮件中注明“应聘岗位+高层次人才网”。在职位未招满之前,长期有效。符合要求者,将尽快安排面试。
提示: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