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1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高层次人才网编辑
2021-11-2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背山面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科研实力雄厚,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
自建所以来,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20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6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研究所设置21个研究室(部),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配备单件价值100万元以上各类仪器设备近330台(套)。
![]() |
![]() |
一、研究所介绍
2011年至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8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8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15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1年至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表SCI论文总数969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3749篇,1327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顶级学术刊物上(IF>10)。出版科技专著27部。
2011年至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9671件,其中发明专利8685件,累计专利授权37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88件。
二、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是1985年国务院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现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2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研究所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流动站双双获评优秀。
目前,研究所在站博士后近300人。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非常注重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多名博士后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高水平期刊中发表论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积极组织、全力支持在站博士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各类基金资助计划。
近三年,在站博士后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博士后基金会各类项目资助150余项,在站博士后获资助率近60%。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后设立了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择优遴选,资助标准为10万—30万/年,资助人数可达当年入站人数的30%。
三、招聘岗位
2021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后招收计划详见附表
四、薪酬待遇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在站博士后(统招统分)缴纳社会保险,建立住房公积金。
(一) 保障性年收入(税前)
28万/年起(包括:住房公积金及省、市补助),在站博士后平均年收入30.4万,最高年收入>76万(根据2021年1月工资统计)
(二)研究所支持
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分三等10万/年、20万/年、30万/年(资助人数可达当年入站人数的30%)
(三) 其他支持
1、辽宁省优秀博士后奖励:10万/年(全球排名前200高校毕业生)
2、国家博新计划:20万/年(国内博士)
3、国际博士后交流计划引进项目:20万/年(外籍、海外博士)
4、中科院PIFI项目:25万/年
上述各项支持可兼得,最高年收入可超100万。
五、生活保障
1、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博士后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博士后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2、全职在所工作的博士后子女可进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出站留所后子女可进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和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就读。
六、未来发展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可以优先留所工作,并为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
博士后即为特别研究助理,出站后留所工作不受招聘竞争性比例限制,通过考核后择优入事业编制。
1、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具有事业编制身份,缴纳五险二金【职业年金、公积金(含住房货币化补贴,单位承担25%,个人承担15%)】、享受公务员医疗待遇。
2、符合申领条件者,研究所给予20万元购房补贴;对于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授予的理工科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人员,经大连市人才认定,给予30万元安家费。
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博士毕业学校全球排名TOP200),可享受辽宁省优秀博士后来辽工作奖励30万。
4、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后出站时,可申请“大连化物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计划”,择优评选,可直接聘为副研究员,研究所给予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提供50万元个人租(购)房补贴。
5、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后出站时,可申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际英才计划”,择优评选,由研究所提供资助,公派前往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交流。资助金额20万—40万/年,资助期1—3年。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畅
电话:0411-84379103
邮箱:liuchang@dicp.ac.a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本人姓名+学位+毕业学校+所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网
附表:
2021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后招收计划
研究组 |
研究方向 |
招收人数 |
对申请人背景要求 |
合作导师及联系方式 |
快速分离与检测 (李海洋) |
在线质谱技术及应用 |
2 |
物理、化学相关专业,有质谱和光谱研究基础 |
李海洋 |
高分辨质谱应用研究 |
1 |
化学相关专业 |
||
环境化学,环境催化 |
2 |
环境化学、物理化学博士专业 |
||
化学传感器研究 |
2 |
分析化学专业,发表过相关工作的研究论文 |
||
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 103组 (陈吉平) |
环境化学,环境催化 |
2 |
环境化学、物理化学博士专业 |
陈吉平 |
分子毒理学 |
2 |
分子生物学,毒理学 |
||
分析化学 |
2 |
分析化学专业,发表过相关工作的研究论文 |
||
微型分析仪器 (耿旭辉) |
高灵敏光学检测器与传感器 |
1 |
熟悉光学检测器与传感器,有仪器研究背景;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已获得博士学位,拥有良好的研究背景和英文写作能力;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踏实,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责任感,易沟通。 |
耿旭辉 |
化学传感器 (冯亮) |
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
1 |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或材料化学专业,有相关化学/生物传感器研制开发基础,发表过相关SCI论文 |
冯亮 |
传感新原理、新方法、新仪器 (从事传感器及仪器相关基础科学研究) |
6 |
化学传感器新原理,新方法,及相关创新的传感、光学、色谱等分析仪器研制。分析化学、材料化学、或物理化学背景,工作态度认真,能吃苦耐劳。具有能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能力。有扎实的中英文写作功底,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愿全身心投入其中。具有便携式仪器研制背景者从优。 |
||
便携式仪器设备研制 |
1 |
分析化学、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熟悉色谱及光谱仪器,具备仪器开发基础,动手能力较强 |
||
手性合成 (周永贵) |
不对称氢化 |
2 |
1.博士毕业两年之内,有较强的有机合成或不对称催化研究背景,有较强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
周永贵 |
仿生催化合成 (陈庆安) |
不对称催化,仿生催化 |
4 |
有机化学专业 |
陈庆安 |
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 (刘宇) |
有机化学 |
2 |
化学或生物背景博士研究生,对以疾病为导向的化学生物学研究有兴趣。 |
刘宇 |
有机硼化学与绿色氧化研究组 |
有机合成或多相催化研究 (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或多相催化氧化研究工作) |
4 |
1)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催化等相关专业; |
戴文 |
催化反应化学 (申文杰) |
固体酸催化材料开发 |
1 |
工业催化或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具有从事催化反应或固体酸碱催化剂合成、改性研究研究工作经验,熟悉反应评价所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良好沟通和表达能力,愿意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工作。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申文杰 |
纳米与界面催化 (傅强) |
表面化学与表面催化 |
2 |
物理化学或材料科学等专业,熟悉电子能谱和SPM表面研究技术者优先 |
傅强 |
电池过程的原位表界面研究 |
2 |
物理化学或材料科学等专业,从事电池和储能器件原位研究或固体表面研究者优先 |
傅强 |
|
催化相关的理论计算 |
1 |
理论计算专业,从事过相关研究 |
傅强,潘秀莲 |
|
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 (李灿) |
光谱,物理化学 |
2 |
量子力学和光谱学基础 |
李灿,冯兆池 |
化学生物学,酶催化 |
1 |
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基础,从事过酶催化或RNA催化研究 |
李灿,贾国卿 |
|
催化,物理化学 |
1 |
多相催化和均相催化,从事过多相催化研究和均相催化有机反应研究 |
李灿,刘龑 |
|
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 503组 (朱剑) |
光机系统设计与集成、光谱仪开发 |
1 |
有光学仪器研究背景,有过光机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开发经验,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已获得博士学位。有团队合作经验。 |
朱剑 |
仪器的机电一体化设计 |
1 |
有机电研究背景,仪器设计与集成的经验,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已获得博士学位。有团队合作经验。 |
||
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李灿/杨启华) |
催化,物理化学 |
1 |
多相催化和均相催化,从事纳米多孔催化材料及其过多相和均相催化反应研究 |
李灿,杨启华 |
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太阳能研究部 (李灿) |
电催化 (电解水催化剂研究) |
2 |
材料化学、催化、电化学相关专业,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从事电催化剂制备的研发和工艺放大工作研究经历者优先 |
李灿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1 |
具有半导体纳米粒子材料或分子体系的光催化研究基础。 |
韩洪宪 |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1 |
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基础。 |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1 |
具有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研究催化反应基础优先。 |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1 |
具有光调控或者近红外光光催化研究经验。 |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2 |
具有基于半导体纳米粒子材料的光电催化的研究经历和能源转化电化学研究经历 |
李灿,施晶莹 |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1 |
具有钙钛矿材料和电池器件研究经历。 |
李灿,刘生忠 |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2 |
具有基于无机半导体纳米粒子材料和有机半导体材料研究基础和太阳能薄膜电池器件组装研究经历。 |
李灿 |
|
物理化学,材料,能源转化 |
1 |
具有基于无机半导体纳米粒子材料和薄膜硅电池器件组装研究经历。 |
李灿,刘生忠 |
|
纳米扫描探针,表面光电化学表征,光谱,物理化学 |
1 |
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AFM/STM和光谱学基础 |
李灿,范峰滔 |
|
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 (杨维慎) |
无机膜 |
2-3 |
具有分子筛、MOF、COF、钙钛矿型氧化物合成经验或有固体电化学相关研究背景 |
杨维慎 |
催化化学 |
1-2 |
具有多相催化研究背景 |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杨启华) |
手性催化、光电材料 |
1 |
有机合成、光电转换 |
杨启华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1 |
有机化学、生物催化或材料合成研究背景 |
||
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 (吴忠帅) |
高比能、高功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电解液制备以及器件工艺的开发 |
2 |
(1)已获得博士学位或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
吴忠帅 |
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发 |
2 |
(1)已获得博士学位或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
||
二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
2 |
(1)已获得博士学位或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
||
柔性化、微型储能器件与微系统 |
2 |
(1)已获得博士学位或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
||
能源催化(电催化、热催化) |
2 |
(1)已获得博士学位或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
||
二维材料与能源小分子转化 05T6组 (邓德会) |
二维材料及其杂化材料的可控制备、表界面调控研究、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过程与机制、理论计算 |
3 |
催化、材料、电化学、电池、理论计算等相关专业,拥有良好的研究背景和英文写作能力;工作踏实,有团队精神,有责任感,易沟通。 |
邓德会 |
多相催化
(能源小分子催化转 |
3 |
催化、材料、电化学等相关方向,具备利用热催化、电催化、或热/电协同耦合技术来实现O2、N2、H2、H2O、CO、CO2、CH4、CH3OH等资源小分子的活化或转化的相关研究背景。 |
||
多相催化 (催化理论计算) |
2 |
多相催化、电化学、热化学等相关方向,具备催化材料电子结构、活性位、反应热力学、动力学、机器学习等相关催化理论计算研究背景。 |
||
多相催化 (钠离子电池) |
2 |
电池、材料、电化学、原位表征等相关研究背景。拥有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工作踏实,有团队精神,有责任感,善于交流。 |
||
理论催化 05T8组 (肖建平) |
反应相图构建与分析 |
2 |
对于物理,化学,材料,化工和计算机编程背景均可 |
肖建平 xiao@dicp.ac.cn |
从事机器学习算法开发、理论催化的研究工作 |
2 |
掌握python语言,具有编程相关经验;或者具有DFT计算相关经验;具有具有多尺度模拟相关经验。 |
||
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和光腔研究 (刘万发) |
激光专业 |
1 |
激光专业,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工程研发能力,动手能力强 |
刘万发 |
激光技术 |
1 |
激光物理或激光技术(以从事过完整激光器研究者先,以具有较强数理基础者先) |
||
先进精密光学技术研究 (李刚) |
激光技术 |
1 |
激光技术专业背景,具有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 |
李刚 |
材料物理 |
1 |
材料物理专业,具有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 |
||
化学激光机理与技术研究 (多丽萍) |
燃烧驱动的化学激光能级调控机理研究 |
1 |
燃烧化学,激发态化学,熟悉分子光谱,分子反应动力学,气体动力学等基础理论 |
多丽萍 |
脉冲激光新波长输出 (郭敬为) |
可见光泵浦光纤拉曼激光 |
1 |
光学、激光技术、精密仪器、物理或相近专业,具备激光器或激光光谱相关研究经验。优先选择具有光纤拉曼激光研究经验者。 |
郭敬为 |
激发态激光介质的量化计算 |
1 |
熟悉Gaussian,Molpro等软件包的使用,熟悉激发态的量化计算,掌握Franck-Condon factor的计算等。有量化计算方面的SCI文章发表 |
||
化学激光总体软科学与发展战略研究组 |
新型压力恢复系统工艺设计与优化 |
1 |
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程,化工工艺专业 |
李庆伟 |
新型压力恢复系统用吸附材料设计与优化 |
1 |
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或交叉领域如材料科学,无机化学等专业 |
||
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 (韩克利) |
有机生物分子激发态动力学 |
2 |
物理、化学或相关专业 |
韩克利 |
有机合成 |
1 |
有机或金属有机合成经验 |
||
计算机编程 |
1 |
计算化学或计算物理编程经验 |
||
能源材料的激发态动力学 |
2 |
具有超快光谱或者能源材料经验 |
||
燃烧动力学 |
2 |
具有理论与计算化学或者燃烧动力学经验 |
||
时间分辨光谱仪 |
2 |
物理、化学、光学工程等相关专业 |
||
分子模拟与设计 (李国辉) |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 |
计算数学、理论与计算物理/化学/生物学专业 |
李国辉 |
生物信息学 |
1 |
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熟悉蛋白组、代谢组和基因组、RNA等组学数据处理和解析及生物学机制解释经验 |
||
大数据分析 |
1 |
复杂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与分析及生物学机制的解析经验 |
||
人工智能分子模拟与应用 |
1 |
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专业,能够独立进行人工智能分子模拟方法的开发及应用,能够独立撰写完整英文文章,有相关方法发展方面的研究经验者优先. |
||
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学 (金盛烨) |
超快光谱动力学 |
1 |
物理化学或材料化学背景。有半导体量子点或其他纳米光电材料合成与表征的研究经历;尤其是熟悉ALD或CVD等薄膜制备技术的优先。 |
金盛烨 |
肼分解催化剂 (张涛) |
催化表征 |
2 |
物理化学、催化或相关专业,具有电镜、核磁、拉曼或者红外光谱某一方面的特长或经验博士后工作期间表现突出可获得留所工作机会 |
张涛 |
能源化工 |
3 |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或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科学研究有兴趣,博士后期间工作表现突出可获得留所工作机会 |
||
纳米催化 |
3 |
获得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或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科学研究有兴趣,年龄和性别不限。博士后期间工作表现突出可获得留所工作机会 |
||
材料合成 |
2 |
催化专业或者材料化学专业,熟悉多孔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 |
||
化学反应工程 |
2 |
博士学位,工业催化、化学工程或相关专业;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责任心强,工作积极认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
分离工程 |
1 |
具有良好的化学工程研究背景,特别是具有分离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相关实践经验者优先 |
||
多相催化理论计算 |
2 |
具有博士学位及良好的多相催化基础知识;有从事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量化计算研究经验;责任心强,工作积极认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
纳米催化 |
1 |
物理化学、催化或相关专业,具有EXAFS实验和数据分析经验 |
王爱琴 |
|
多相催化 |
1 |
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多相催化基础知识和研究经验,从事过相关研究者优先考虑;工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 |
李宁 |
|
均相催化 |
1 |
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均相催化基础知识和研究经验,从事过相关研究者优先考虑;工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 |
||
多相催化 |
2-3 |
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 |
张涛 |
|
多相催化 |
2 |
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 |
张涛 |
|
木质素催化转化 |
1 |
催化或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年龄和性别不限,从事过多相催化和生物质转化研究者优先考虑; 熟练的中英文读写能力,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张涛 |
|
生物质选择转化制芳香化学品 |
1 |
有机化学或催化化学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年龄和性别不限,具有有机合成经验者优先考虑; 熟练的中英文读写能力,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张涛 |
|
乙醇催化转化 |
1 |
获得物理化学、工业催化、或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年龄和性别不限。具有良好的催化基础知识,从事过相关研究者优先考虑;工作踏实,有团队精神。 |
张涛 |
|
液体推进剂的分解反应过程模拟 |
1 |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从事过微尺度燃烧过程研究;或者化工专业,熟悉过程模拟 |
王晓东 |
|
结构化催化剂与反应器 |
1 |
化工、材料或催化专业,从事过整体催化剂及其反应器研究 |
||
多相流反应工程、多相流体流动数值计算及测量表征;气固流态化或气液固多相反应器研究 |
2 |
获得化学工程、热能工程或流体力学相关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多相流反应工程、多相流体流动数值计算及测量表征感兴趣,从事过气固流态化或气液固多相反应器研究者优先考虑;工作踏实,有团队精神。 |
侯宝林 |
|
表面催化 |
1 |
熟练掌握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分子束外延生长(MBE);有表面催化、近常压STM经验者优先 |
杨冰 |
|
单原子催化 |
1 |
熟练掌握单原子、纳米催化剂制备和表征;有透射电镜经验者优先 |
||
催化及表征 |
2 |
获得物理、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相关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催化及表征感兴趣,从事过半导体物理、光催化、光热催化、X射线吸收谱研究者优先考虑;工作踏实,有团队精神。 |
张涛 |
|
天然产物及糖工程 (尹恒) |
植物分子生物学 |
1 |
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工作,具有构建转基因植物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
尹恒 |
植物生理病理 |
1 |
从事植物生理、病理领域研究工作,具有植物免疫学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
||
酶工程 |
2 |
从事酶生物催化领域研究工作,具有酶定向进化、酶结构与功能研究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
||
微流控芯片及应用 1807组 (秦建华) |
生物传感 |
1 |
分析化学、生物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具有生物传感、分子诊断、生化分析、医学检验或微流控等研究背景;有较好的英文写作和发表SCI论文基础 |
秦建华 |
细胞生物学 |
1 |
细胞/分子生物学、医学、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具有干细胞与发育、神经生物学、感染与免疫等相关研究基础;有较好的英文写作和发表SCI论文基础 |
||
生物材料 |
1 |
化学、物理、高分子、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等专业;具有微纳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等相关研究背景;有较好的英文写作和发表SCI论文基础 |
||
体外疾病模型 |
1 |
医学、药学等专业;有疾病模型和药物评价应用研究背景;有较好的英文写作和发表SCI论文基础 |
||
肿瘤免疫学 |
1 |
具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英文读写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临床医学和海外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 |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
1 |
具有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英文读写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有海外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 |
||
器官芯片药物评价 |
1 |
具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学、医学和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英文读写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有海外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 |
||
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 1808组 (许国旺) |
样品预处理、色谱分离材料 |
1 |
具有在样品预处理材料、分离材料、色谱填料等方面的经验,科研创新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科研论文撰写素质者优先。 |
许国旺 xugw@dicp.ac.cn |
暴露组学、食品安全和残留检测 |
1 |
对暴露组学,或农产品、食品或体液中的农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残留的检测有较好的经验。 |
||
单细胞分析 |
1 |
熟悉单细胞操作技术。 |
||
小分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
1 |
生物、分析、材料相关专业,对代谢物-蛋白相互作用、代谢途径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相关工作背景者优先。 |
||
转化医学 |
1 |
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对细胞分子生物学或肿瘤糖尿病的转化医学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相关工作背景者优先。 |
||
生物信息学 |
1 |
生物医学或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熟悉多组学数据处理。 |
||
肠道菌群 |
1 |
微生物相关专业,熟悉菌群表征、宏基因数据分析。 |
||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 1809组 (叶明亮) |
修饰蛋白质组学 |
1 |
质谱分析、分离富集、化学探针、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相关的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 |
叶明亮 |
生物分离新材料 |
1 |
具有无机或有机材料制备与合成背景优先 |
||
生物活性肽的分离与表征 |
1 |
生物活性肽提取、制备、分析,有质谱分析背景优先 |
||
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 (张丽华) |
生物信息学 |
1 |
对蛋白质组、代谢组、相互作用组等数据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挖掘。生物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博士毕业5年以内;有组学数据分析基础和软件编程能力; |
张玉奎,张丽华 |
有机合成 |
1 |
合成小分子、功能探针、功能材料等,有机化学专业 |
||
质谱 |
1 |
蛋白质组生物质谱解析背景 |
||
材料学 |
1 |
材料合成背景;有从事介孔材料、硅球材料或分子印迹材料制备经历优先 |
||
生物质高效转化 (赵宗保) |
结构生物学 (从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解析及改造研究) |
1 |
博士学位专业为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或生物化工等。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强,有创新精神;年龄35岁以下,以英文发表过研究论文 |
赵宗保 |
生物信息学 (从事生物数据挖掘、多组学数据可视化和跨组学模型构建研究) |
1 |
博士学位专业为生物信息学、应用数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科学等。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强,有创新精神;年龄35岁以下,以英文发表过研究论文 |
||
化学生物学 (从事非天然辅酶及能量代谢研究) |
1 |
博士学位专业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工或有机化学等。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强,有创新精神;年龄35岁以下,以英文发表过研究论文 |
||
合成生物技术 (从事脂质代谢及产油酵母研究) |
1 |
博士学位专业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工或生物技术等。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强,有创新精神;年龄35岁以下,以英文发表过研究论文 |
||
合成生物学 |
1 |
获得微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技术或相关方向博士学位,工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 |
||
生物信息学 |
1 |
获得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生物技术或者其他相关方向博士学位,工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从事过微生物代谢网络研究者优先考虑 |
||
生物质利用 |
1 |
获得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或木材化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工作踏实认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
工业生物技术 |
1 |
获发酵工程、生物化工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从事过发酵工艺研究者优先考虑 |
||
纳米生物效应 (吴仁安) |
生物纳米材料 |
1 |
有磁性纳米材料、介孔材料、量子点、生物聚合物材料等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合成基础 |
吴仁安 |
纳米生物效应 |
1 |
有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药物或毒物ADME, 癌症治疗研究等基础 |
||
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 (徐兆超) |
荧光染料合成 |
2 |
熟悉有机荧光染料的发光构效关系,有荧光染料的合成经验 |
徐兆超 |
化学生物学 |
2 |
蛋白标记、基因编码、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领域。 |
||
荧光成像 |
1 |
熟悉各种荧光显微镜操作,有生物荧光成像的研究经历 |
||
单细胞分析研究 1820组 (陆瑶) |
单细胞分析研究 |
2 |
具有生物分析、微流控芯片等相关研究背景,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英文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
陆瑶 |
生物分子功能与机制
1821组 |
癌症代谢调控分子机制研究 |
2 |
生命科学相关专业 ,博士毕业不超过2年,具有独立开展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实验及设计研究课题,以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有较强的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强的英文文献查阅、分析和总结能力,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英文科技论文,并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科研素质。 |
朴海龙 |
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挖掘 |
1 |
具有计算机应用技能,独立完成各种计算机相关软件编程及生物大数据中挖掘相关数据;博士毕业不超过2年,对分子生物学、癌症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英文科技论文,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英文文章撰写能力。 |
||
生物分子结构表征新方法组 (王方军) |
极紫外激光-质谱平台搭建及应用 |
2 |
物理、化学相关专业,有质谱和光谱研究基础 |
王方军,靳艳 |
肿瘤、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机制研究,蛋白质复合物功能研究 |
2 |
生命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相关专业。 |
||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催化创新组 18T6 组 (周雍进) |
合成微生物学 代谢工程 |
2 |
生物化工,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有较强的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英文科技论文。 |
周雍进 |
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创新组 18T7组 (卿光焱) |
生物材料、分离材料与界面作用机制相关的基础研究 |
3 |
1、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或材料化学专业背景; |
卿光焱 |
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
25室 |
分子束-表面散射动力学 |
1 |
分子束技术、激光光电子谱、真空技术等一个或多个经验,物理化学或化学物理背景 |
任泽峰 |
时间分辨软X射线光谱 |
1 |
飞秒激光技术、非线性光谱、原子分子光谱、真空技术、分子束技术等一个或多个背景的相关专业 |
||
表面和频振动光谱 |
1 |
飞秒激光技术、非线性光谱、分子光谱等一个或多个背景的相关专业,物理和化学均可 |
||
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 |
1 |
泵浦探测技术,电镜,2D材料异质结制备和研究,半导体光谱等一个或多个背景的相关专业,物理或化学背景均可 |
||
多原子分子激发态动力学 |
1 |
超快光学,光电子能谱等物理或者化学背景 |
吴国荣 |
|
量子化学计算 |
2 |
ab initio 或者 DFT的研究经历,有过渡金属体系或者反应机理经验优先 |
樊红军 |
|
直线加速器及自由电子激光物理 |
1 |
粒子加速器及自由电子激光专业,有同步辐射经验优先 |
张未卿 |
|
极紫外光束线 |
1 |
光学工程、精密机械、真空专业,同步辐射光源光束线设计、运行、维护的经验者优先 |
||
大气化学 |
1 |
(1)实验专业博士后:具备真空、激光、质谱等相关研究经验,具有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物理或化学背景均可。(2)理论专业博士后:熟练使用Gaussian,ADF等量化软件,具备一定的量子动力学理论基础。物理或化学背景均可。 |
江凌 |
|
纳米团簇结构与催化反应活性关系研究 |
1 |
(1)实验专业博士后:具备真空、激光、质谱等相关研究经验,具有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物理或化学背景均可。(3)理论专业博士后:熟练使用Gaussian,ADF等量化软件,具备一定的量子动力学理论基础。物理或化学背景均可。 |
||
高效分离材料与技术研究组 |
分离材料研究 |
2 |
1.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2.熟悉材料制备与合成方法,熟悉常见化学实验操作或者熟悉常见的化学分析、微纳米结构表征及光谱分析方法;3.受到过良好的科研学习与锻炼,有创新精神;4.在本领域内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数篇高水平SCI论文,并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
郭志谋 |
生物材料研究 |
1 |
1. 具备合成生物学及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2. 在本领域内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数篇高水平SCI论文,并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
||
本草物质组与新药发现研究组 |
靶点筛选模型 构建研究 |
2 |
具有良好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相关背景,能独立完成靶点模型的构建,有构建稳转细胞株的经验 |
刘艳芳 |
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 |
2 |
35岁以下;具有靶点生物学功能研究的经验,探究靶点与疾病的关系,具有肿瘤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经验,具有较好的文章写作能力,工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 |
||
靶点及活性化合物 预测 |
3 |
35岁以下;具有靶标预测、分子对接、药效团模型构建、虚拟筛选或成药性预测的经验,具有较好的文章写作能力,工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 |
||
新药研究 |
2 |
35岁以下;具有体内体外药效与药代的研究经验,具有肿瘤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经验优先考虑,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工作踏实认真,有团队精神 |
||
中药蛋白质组研究组 2805组 (李秀玲) |
药物靶蛋白发现 |
2 |
1. 近期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博士学位,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有写作和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经历; |
李秀玲 lixiuling@dicp.ac.cn |
翻译后修饰蛋白/肽的富集材料 |
2-3 |
1. 近期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博士学位,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有写作和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经历; |
||
研究药物对信号通路的影响 |
1-2 |
1. 近期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博士学位,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有写作和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经历; |
||
燃料电池系统与工程 (邵志刚) |
再生燃料电池 |
1 |
电化学、催化、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 |
邵志刚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2 |
|||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2 |
|||
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 (孙海) |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研究 |
1-2 |
电催化、工业催化、材料学相关专业,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有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
董艳 dongyan@dicp.ac.cn |
燃料电池膜电极研究 |
1-2 |
高分子材料、材料学相关专业,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有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
||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 |
1-2 |
电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具有 |
王素力 |
|
金属/空气燃料电池 |
1 |
|||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复合电源 |
1 |
|||
燃料电池单池及电堆模拟仿真 |
1-2 |
化学工程专业,具有Fluent或CFD等使用经验 |
||
先进二次电池 (陈剑) |
锂电池 / 新型二次电池 |
3 |
电化学(工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计算化学或材料学相关专业。品行端正,热爱科研,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陈剑 |
谱学电化学与锂离子电池研究组 |
谱学电化学 (谱学电化学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2 |
锂二次电池表界面反应机制研究相关方向;或具备现场谱学电化学(拉曼,红外,质谱,核磁,同步辐射等)研究经历;或具备有机合成化学特别是有机氟化学研究经历;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写作能力并且已发表相关高水平代表作。 |
彭章泉 |
有机催化 (徐杰) |
催化选择氧化 |
1 |
物理化学、催化化学、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专业 |
徐杰 |
催化选择加氢 |
1 |
|||
生物质催化转化 |
1 |
|||
催化新材料制备应用 |
1 |
|||
生物能源化学品 (王峰) |
C-H键选择活化 |
2 |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业背景 |
王峰 wangfeng@dicp.ac.cn |
光催化合成 |
2 |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业背景。有光催化研究背景 |
||
生物质催化转化 |
2 |
有机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专业背景 |
||
纳米催化材料 |
2 |
材料化学、结构化学专业背景 |
||
固定床催化反应 |
2 |
工业催化专业背景,有相关固定床实验经历 |
||
生物质氢键选控与活化 DNL06T2 (路芳) |
生物质催化材料 |
1 |
材料化学、工业催化专业背景 |
路芳 |
生物质催化转化 |
1 |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业背景 |
||
烷烃转化新催化材料及新过程 (田志坚) |
能源化学 |
1 |
化学工程、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实验技能扎实,发表过高水平英文科技论文;从事过加氢催化剂开发、过程模拟与开发、悬浮液相加氢等工作 |
田志坚 |
低碳烃综合利用及沸石催化材料研究组 |
高效催化材料及催化新技术研发 |
1 |
35岁以下,博士学位;催化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较好的研究经历、工作积累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李秀杰 xiujieli@dicp.ac.cn; 朱向学 zhuxx@dicp.ac.cn |
高效催化材料及催化新技术研发 |
1 |
35岁以下,博士学位;催化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较好的研究经历、工作积累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
一碳化学与精细化工催化 (丁云杰) |
合成气催化转化或甲烷催化活化 |
3 |
物理化学或工业催化或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期间有催化剂制备,反应评价,催化剂表征等方面的工作经历 |
丁云杰 |
芳烃综合转化 (许磊) |
新过程及催化剂开发 |
2 |
专业要求:工业催化、化学工程或物理化学相关专业 |
许磊 |
金催化剂设计与选择氧化 DNL0809组 (黄家辉) |
催化氧化研究 (催化反应的控制与评价,反应装置的搭建、改造,以及协助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等工作) |
2~3 |
催化相关专业;具有催化氧化研究经验;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黄家辉 |
生物质转化与利用(从事聚合物合成、改性研究及放大应用) |
2~3 |
催化相关专业;具有生物质转化研究经验;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
高分子聚合物降解研究 (分子筛催化剂合成与放大,催化反应评价,分子筛催化新项目研究开发) |
1~2 |
化学相关专业;具有聚合物合成或降解研究经验,或者具有催化研究经验;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
|
纳米催化 |
3 |
具有良好的多相催化基础知识,工作积极认真,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贵金属催化研究经历者优先。 |
|
能源环境工程 (王树东) |
VOCs吸附剂开发 |
1 |
化学工程或分离过程专业,具备分离材料合成与表征及分离过程研究等相关技能,能够熟练撰写中英文科技论文。 |
王胜
张纯希 |
VOCs燃烧催化剂 |
1 |
化学工程或分离过程专业,具备催化材料合成与表征及催化反应过程研究等相关技能,能够熟练撰写中英文科技论文。 |
王胜
张纯希 |
|
半导体用无机氧化物材料制备 |
1 |
专业要求: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分析和分离工程; |
苏宏久
张纯希 |
|
医药级无机氧化物材料制备 |
1 |
专业要求: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分析和分离工程、有机合成; |
苏宏久
张纯希 |
|
金属活性催化剂的制备过程研究 |
1 |
专业要求:化学工程、工业催化; |
苏宏久
张纯希 |
|
废水处理工程组 (孙承林) |
环境化学 |
1 |
博士期间从事高级氧化处理废水研究 |
孙承林 |
工业催化 |
1 |
博士期间从事工业催化剂研究 |
||
化学工程 |
1 |
化学化工或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验技能,对环境工程研究较为熟悉,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
||
微化工技术 (陈光文) |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
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模拟、流体力学等专业 |
陈光文 |
1 |
材料、有机、精细化工等专业 |
|||
膜技术 (曹义鸣) |
聚合物分离膜材料 |
1 |
博士学位,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化学及相关专业,有从事膜技术研究经验者优先,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计划及实施能力,责任心强 |
曹义鸣 |
膜材料工程 (任吉中) |
膜材料与膜制备 |
1 |
具有高分子合成相关研究经历,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合作与团队意识。 |
任吉中 |
催化燃烧研究组 (DNL0908) (王胜) |
稀土催化材料制备 |
1 |
催化反应工程专业 |
王胜 |
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 (刘中民) |
催化反应机理与理论研究 |
2 |
物理化学,催化化学,理论化学 |
刘中民 |
分子筛合成(机理、新材料、新方法) |
2 |
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 |
||
甲醇及其衍生物转化 |
2 |
催化专业 |
||
合成气转化 |
2 |
催化专业 |
||
烃类转化 |
2 |
催化专业 |
||
微流控芯片与材料合成 |
2 |
材料化学、分析化学、催化化学 |
||
催化基础和催化新反应探索 (魏迎旭) |
分子筛催化 |
1 |
物理化学或催化化学,具有分子筛合成和多相催化的研究经历 |
魏迎旭 |
理论计算 |
1 |
物理、化学或相关专业,具有理论计算研究经历 |
||
固体核磁 |
1 |
物理、化学或相关专业,具有核磁共振波谱学研究经历 |
||
分子筛合成 (田鹏 ) |
多孔催化材料制备 |
1 |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 |
田鹏 |
合成气转化 (朱文良) |
合成气直接转化 |
1 |
具有物理化学或催化化学,有多相催化的研究背景 |
朱文良 |
甲醇/二甲醚转化 |
1 |
物理化学,催化化学,或交叉领域如材料科学,无机化学等专业 |
||
催化反应新过程开发与放大 (叶茂) |
颗粒两相流模拟 |
1 |
化工、热能、流体力学、数学、物理及相关专业,有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背景 |
|
颗粒两相流测量 |
1 |
仪表、化工、热能、物理、电子及相关专业,具有电学/光学/核磁成像研究背景 |
||
流态化 |
1 |
化工、热能及相关专业,具有流化床研究背景 |
||
催化反应工程 |
1 |
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具有催化过程微观反应动力学/反应-扩散/传热传质研究背景 |
||
薄膜硅太阳电池研究组 |
大面积太阳电池研发 |
1 |
1.电子工程、物理、材料或相应专业; |
刘生忠 |
宽光谱捕光材料与光催化组 DNL16T2 (章福祥) |
太阳能光化学转化 |
3 |
博士学位,知悉太阳能光化学转化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材料设计合成能力,具有MOFs合成、(光)电催化反应、电化学分析、时空原位分析表征或无机半导体结构调控等之一研究经历;对水分解、二氧化碳还原或合成氨等之一反应感兴趣;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出站优秀者可优先留所。 |
章福祥 fxzhang@dicp.ac.cn |
储能技术研究部 (李先锋) |
电化学储能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包括液流电池、锂/钠离子电池、新型二次电池等电化学相关领域。 |
10 |
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博士学位;具有物理、化学、化工、电化学、材料、流体机械、化工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或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工作认真踏实,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力;熟悉电化学储能相关理论。 |
李先锋 |
液流电池结构设计及有限元模拟仿真 |
1~2 |
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化工、流体机械、化工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或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工作认真踏实,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力;熟悉电化学储能相关理论。 |
||
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 (陈萍) |
计算化学 |
1 |
物理、化学或材料等相关专业,具有扎实的计算化学背景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
陈萍 |
化学工程 |
1 |
具有应用催化类专业,工作踏实认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
储氢材料 |
1 |
物理、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具有储氢材料研究基础和/或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者优先 |
||
热化学研究组 DNL1903组 (史全) |
量热仪器研制 |
1 |
低温量热仪器研制、高温量热仪器研制、量热功能测量模块及快速量热技术开发。化学、物理、工程热物理、机械、自动化或相关专业;30岁以下,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 |
史全 |
相变材料热力学性质 |
1-2 |
相变材料合成、结构表征与热力学性质研究。化学、物理、材料或相关专业;30岁以下,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发表过一定数量高水平研究论文,具有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 |
||
新型相变功能材料 |
1-2 |
基于相变材料储热与控温特性,开展光、电、磁、高导热、高焓值、柔性、多功能耦合等新型相变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表征与应用实验等研究工作。化学、物理、材料或相关专业;30岁以下,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发表过一定数量高水平研究论文,具有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 |
||
相变材料器件 |
1-2 |
相变材料储热、控温及多功能化器件设计与制作。化学、物理、工程热物理、机械、自动化或相关专业;30岁以下,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 |
||
穆斯堡尔谱技术 DNL2005 (王军虎) |
核共振谱学表征 |
若干 |
穆斯堡尔谱学、同步辐射核共振散射谱学、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纳米催化材料、原位催化表征技术 |
王军虎 |
高稳定催化材料 |
1 |
具有纳米催化材料及其实际应用和表界面科学研究基础者优先 |
||
核磁技术 (艾选军) |
蛋白质核磁共振 |
1 |
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具有丰富的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经验;熟悉Linux操作系统;有蛋白质核磁共振或液体核磁共振方法学研究经验者优先。 |
艾选军 |
纳米与界面催化组群-碳基能源纳米材料DNL2102组 (潘秀莲) |
纳米氧化物、分子筛合成与应用 |
2 |
材料化学、无极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等专业 |
潘秀莲 |
催化相关谱学表征 |
1 |
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工程等专业 |
潘秀莲 |
|
纳米与界面催化组群-二维热电材料DNL2104组 |
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 |
2 |
物理、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具有热电材料和器件制备经验的优先考虑,工作认真、踏实、努力,有团队精神。 |
姜鹏 |
纳米与界面催化组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DNL2105组 (汪国雄) |
电催化研究 |
3 |
从事低温或高温CO2电解反应研究,包括催化剂和电极制备、反应性能测试和产物分析等。电化学、催化化学或材料科学等专业 |
汪国雄 |
电催化反应和材料研究 |
3 |
从事二氧化碳和甲烷转化等电催化反应和材料研究,包括催化剂制备和表征、反应性能测试等。电化学、催化、材料等相关专业 |
||
能源材料研究部 |
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应用 |
1 |
专业要求: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材料或者材料专业毕业,博士学位,从事能源材料领域优先,年龄30岁以下 |
白玉 |
聚烯烃材料制备合成及应用研究 |
1 |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有机金属化学或有机化学专业,掌握高分子合成的相关知识及聚合物测试分析方法,有配位聚合经验优先考虑 |
||
聚芳醚树脂合成及工艺开发 |
1 |
有机合成、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人品端正,对工作认真负责。 |
提示: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