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告
新乡医学院
一、学校简介
新乡医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西医本科院校,医学教育始于1922年,1982年定名新乡医学院,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立项建设单位,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是“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和博士学位重点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2000余亩,建筑总面积近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数15000余人(含5所临床学院),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附属医院13所,创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4种,其中2种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科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门类,本科专业37个,其中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1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是首批国家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先后培养了25万余名优秀学子遍及海内外,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招生人数占全省一半以上。学校一级学科等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已培养23届硕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4个,河南省重点学科12个;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学科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9个。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及待遇
主要引进以下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口腔医学、法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心理学、英语、体育学、哲学、艺术学、史学等。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学科特聘教授。
(一)顶尖人才
两院院士等在海内外具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具有带领学科团队从事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研究,并取得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的国际一流人才。
(二)科技领军人才
在本领域取得国内外公认学术成就,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具有带领所在学科团队协同攻关,赶超国内先进水平,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内一流人才。
(三)中青年拔尖人才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具有带领或者协助带领学科团队赶超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与潜力,有望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的省内外一流人才。
(四)学科特聘教授
设置医学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临床医学骨干教师等三个类型。具有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助理教授以上,海外优秀博士后,国内一流高校或学科正高职位的人才。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周岁,特别优秀者不超过50周岁。
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议,同时选配学术团队,提供校内周转住房一套,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学校鼓励引进人才带领优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符合学校Ⅱ类博士以上引进条件)到校工作,团队成员符合相应人才层次标准的,给予相应的人才待遇。对引进的优秀创新团队,结合相关学科建设要求,根据整体学术业绩、学术水平等,给予团队科研启动金500万元-1000万元。实行专家负责制、项目负责制,支持各类人才牵头组建跨学院联合、产学研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依据高层次人才工作履历和实绩,结合个人意愿,择优选聘二级学院院长及副院长。
三、博士引进条件及待遇
(一)基本条件
第一学历为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一致或相近;政治坚定,德才兼备,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高级职称的,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须有社保证明。
(二)业绩条件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通过校学术委员会论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发展潜质。
(三)相关待遇
学校对优秀博士实行分类(I类、Ⅱ类、Ⅲ类)引进政策,三年考核合格后兑现相应待遇。
1.科研启动金:I类人才,自然科学类提供科研启动金80万元,人文社科类提供科研启动金40万元;Ⅱ类人才,自然科学类提供科研启动金30万元,人文社科类提供科研启动金15万元。
2.享受三年低职高聘待遇:Ⅰ类人才实行年薪制,享受年薪50万元;Ⅱ类人才享受七级副教授岗位工资待遇。
3.博士学位津贴1000元/月。
4.可自由选择人才住房或安家费其中1项。若选择人才住房,服务期满8年并在校工作,拥有人才住房的使用权,夫妻双方只享受一套房源。若选择安家费,Ⅰ类博士学校给予30万元(税前),Ⅱ类博士学校给予20万元(税前)。
5.博士配偶夫妻两地分居的,学校积极协助安排市内或学校相关工作。解决子女就近入托、入学问题。
6.Ⅰ类人才可认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Ⅲ类人才不享受校内房源、低职高聘待遇。免费提供一年临时周转房。经个人申报、竞争性评审,分别给予自然科学类6万元、人文社科类3万元的科研培育基金支持经费。
学校各类引进人才来校三年内工作成果中有重大贡献或突破的,经学科带头人等团队负责人书面推荐,并通过学校学术委员会专家论证,达到相应人才分类水平,可按照对应人才享受待遇。
四、应聘方式
高层次人才请将应聘材料发送至各学院邮箱或liurongxun@xxmu.edu.cn,优秀博士请将应聘材料发送至各学院邮箱或rsk3029163@163.com,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学院+应聘层次+本人姓名+高层次人才网。
应聘材料应包括:
1.填写好的《新乡医学院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报名表》(点击下载)、《新乡医学院公开招聘博士报名表》(点击下载);
2.身份证(护照)、自本科起至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人才计划或学术成就相关证明材料等扫描件(PDF格式);
3.近五年来代表性学术成果(论文、专著、项目、获奖、专利等)证明材料扫描件(PDF格式);
4.应聘者认为必要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扫描件(PDF格式)。
联 系 人:刘老师(高层次人才),0373—3831268
黄老师(青年博士人才),0373-3029163
通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601号
邮政编码:453003
附件: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1:新乡医学院麦利森院士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院士团队实验室简介
新乡医学院“国家免疫与模式动物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是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批准建设的高水平学科创新引智平台,在免疫学与模式动物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平台旗下的院士实验室,拥有3000平方米的科研场地,仪器设备应有尽有,堪称精良。实验室配备了流式分选细胞仪、流式细胞仪、gentle MACS等30台大型仪器,其中仅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总值就高达2463万元。再加上充裕的项目经费作为后盾,这些一流的硬件设施,为科研实验的顺利开展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筑牢了坚实的物质根基。
二、科研方向
实验室定位于创建国内一流的免疫模式动物研发和免疫研究领域。
(一)青年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1. T细胞发育
2. T细胞信号转导
3. CART细胞治疗(基于T细胞信号改造的TCR-T/CAR-T细胞治疗)
(二)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
康复治疗学
三、研究成果
近年来,团队成果斐然,共获得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3项,累积经费高达2060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84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其中3项成功转让推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平台的细胞与动物模型构建技术,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2024年入选中法建交60周年成果展,向世界展示了团队在该领域的顶尖实力。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麦利森,国际免疫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2003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4年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国家友谊奖”,其学术成就与影响力享誉全球。自2016年受聘于新乡医学院,2023年全职加盟免疫与模式动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后,他更是将欧洲首个免疫学小鼠遗传模型研发基地的成功经验引入中国,开发的Langerin-DTR小鼠和CD3家族蛋白缺陷模型在全球科研领域广泛应用。其团队在《Nature》、《Science》、《Immunity》等国际顶尖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348篇,H-index高达97,连续6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目前,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其团队的科研工作,每年拨付1000万元科研经费(连续3年),并提供600万元专项支持,助力团队在科研创新与国际合作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五、引进要求
1. 青年博士基本要求: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博士生,专业背景涵盖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等相关领域,且具备扎实的研究经历。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2. 骨干教师基本要求:康复治疗学专业出身,学术造诣深厚,治学态度严谨,具备指导博士生的能力,拥有正高级职称。近5年内,承担过国家级研究课题,并具备持续承担研究课题的实力;研究总经费应在40万元以上;科研成果达到高水平;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博士点协助培养过至少一届博士研究生,且至少完整培养过3名硕士研究生
3. 岗位职责:依据个人专业特长与科研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悉心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课题。工作内容涵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章撰写、课题申请以及成果申报等全方位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团队实验室的研究生指导工作,助力团队人才培养。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青年博士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
骨干教师,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七、报名方式
1. 青年博士应聘者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241043@xxmu.edu.cn。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15037391000。
2. 骨干教师应聘者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yb0904@163.com。联系人:杨老师,联系电话:18236146018。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麦利森院士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麦利森院士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2:新乡医学院任文杰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新乡医学院任文杰教授团队,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扎根于中原再生医学和河南省医用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致力于再生医学领域的前沿探索。团队拥有价值3386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涵盖流式分选细胞仪、活细胞工作站、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小动物超声仪等50台/件尖端设备,为再生医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方位的硬件支持,助力科研人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层面深入探索,攻克人体器官衰老、衰竭、损伤等临床难题,为人类健康长寿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科研方向
本实验室定位于创建国内一流的再生医学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从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技术构建三个方面,以及从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多层次多方位解决人体器官衰老、衰竭、损伤等临床问题,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
1. 骨与软骨组织再生再造
2. 心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3. 组织再生与修复材料和技术研发
三、研究成果
近3年,团队成果斐然,共承担科研项目8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40项,实到经费4787万元。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授权专利43项,横向课题6项,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8篇,包括中科院一区和二区高水平论文87篇。培养博士11人、硕士288人,已毕业137人,研究生发表SCI论文和核心论文100余篇,获省级优秀论文7篇、校级优秀论文19篇,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达100%,为再生医学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1. 任文杰,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河南省骨与软骨再生修复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主任。同时担任教育部临床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临床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会长,《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副主编。长期从事骨与软骨再生、功能重建及其临床应用转化、创伤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等10余项,获资助科研经费超 2000万元。在Bioactive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 Bio、Cell Death & Disease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撰写著作6部。主持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科研成果奖励。
2. 林俊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现任新乡医学院副校长,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特需急需学科群带头人,河南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干细胞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黄大年教师团队负责人,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负责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原英才计划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子宫内膜干细胞基础与应用研究、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修复作用机理等。已主持科研项目1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德国 DFG项目1项,研究结果发表在 Nucleic Acid Research、Molecular Therapy、Cell Death & Diseas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累积影响因子达500以上,主持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3. 王现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杰青、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曾任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解剖学会理事,河南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细胞治疗方面的研究。已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他引5200余次,H指数39,入选2023年和2024年由爱思唯尔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名单。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诚邀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加盟,要求具备良好的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涵盖(但不限于)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经历。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科院二区以上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或有规模性成果转化经历的青年博士优先。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根据个人专业和科研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凝练科研方向,开展包括实验设计和操作、数据分析和总结、文章写作、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科研工作。同时,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对于特别优秀的博士或科研人员,可直接聘为PI,单独带领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开启独立科研生涯。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sun@xxmu.edu.cn。联系人:孙老师,联系电话:13937388281。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任文杰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任文杰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3:新乡医学院朱武凌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朱武凌教授团队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成功获批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包括河南省先进合成生物医疗与临床创新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合成生物学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团队实验室场地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已投入价值 1000余万元的先进设备,涵盖流式细胞仪、高内涵成像系统、4D细胞核转染系统、蛋白质纯化仪、PCR仪、荧光显微镜、酶标仪、冷冻切片机、高性能生信服务器等,为复杂疾病的合成生物学治疗与新型医药保健产品的合成微生物制造等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科研方向
团队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高地,尤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深耕细作。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 肿瘤等复杂疾病的合成生物学治疗
2. 新型医药保健产品的合成微生物制造
3. 抗体、疫苗等功能分子的合成设计与进化
三、研究成果
朱武凌教授团队在河南省“前沿技术”攻关中脱颖而出,被列为“细胞与免疫治疗领域”的重点团队。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新乡市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联合基金(产业类)等20余项科研项目;授权专利4项,获横向课题2项;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团队已培养硕士59人,其中30人已毕业,研究生发表SCI论文和核心论文20篇,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达100%,为合成生物学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朱武凌,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省先进合成生物医疗与临床创新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合成生物学创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荣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杰青、五一劳动奖章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朱教授长期专注于合成生物学研究,尤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成果斐然。他带领新乡医学院SynbioMed创新科研团队,运用合成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等前沿方法,自主研发了一系列CAR-NK细胞,取得了1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成功开展两轮次肿瘤治疗I期临床试验,为合成生物学在临床应用中的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诚邀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加盟,要求具备良好的生物医学、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涵盖(但不限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酶工程、代谢工程等领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具有人工智能知识或经验的候选人将优先考虑。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根据个人专业和科研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凝练科研方向,开展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与总结、文章撰写、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全方位科研工作。同时,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171030@xxmu.edu.cn。联系人:郭老师,联系电话:18937321514。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朱武凌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朱武凌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4:新乡医学院王辉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河南省免疫与模式动物重点实验室,前身为2005年成立的新乡医学院免疫学研究中心,一路砥砺奋进,于2009年跻身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17年获河南省科技厅审批建设为河南省免疫与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并于2025年成功重组为河南省免疫与模式动物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人才济济,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27人。2016年,实验室有幸聘请到法国科学院院士Bernard Malissen,2018年获批国家级外专项目,2023年Bernard Malissen入选中科院外籍院士,202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彰显了实验室在国际免疫学领域的卓越影响力。
实验室锚定免疫模式动物、抗感染免疫、精神免疫和肠道免疫四大前沿研究方向,致力于研发疾病相关治疗药物。在科研创新上成果斐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源化小鼠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免疫表型组学分析更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准。科研用房面积广阔,总计达2000余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约100平方米。仪器设备应有尽有,现有240余台(套),总值高达5000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超 70 台(套),部分设备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顶尖的实验研究条件,为实验室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筑牢了坚实根基。
二、科研方向
实验室聚焦免疫模式动物、抗感染免疫、精神免疫和肠道免疫四大核心研究方向,全力研发疾病相关治疗药物,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青年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1. 微生物学、免疫学方向
2. 慢性炎症、免疫学方向
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
医学免疫学
三、研究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科研成果丰硕,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共计43项,市厅级项目77项。获批中组部人才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6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5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项,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科研专项1项。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合作,共参与7项,总经费高达2000余万元;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一区顶级期刊30余篇,学术影响力辐射国内外。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1. 王辉,博士,二级教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获内科学(专业)博士学位。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届、第八届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等称号,是第二届河南省免疫学会理事长,河南省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免疫与模式动物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负责人。研究方向聚焦感染免疫、代谢免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一项区域重点项目),主持中国科协1项科技民生项目,省部级项目6项。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三项大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85篇,为免疫学领域贡献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成果。
2. 梁银明,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Aix-Marseille 大学,获免疫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新乡医学院“太行学者”特聘教授、医学技术学院学术副院长、河南省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免疫学副理事长、河南省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荣获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新乡医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长期从事免疫学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担任中组部“人才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中方负责人。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Immunology 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3篇论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科研实力与创新成果备受瞩目。
五、引进要求
1. 青年博士基本要求:对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向,需具有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背景,有小鼠操作经验者优先。对于慢性炎症和免疫学方向,需具有免疫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背景,熟练掌握流式细胞术,有小鼠操作经验者优先。年龄不超过35周岁,已取得或即将取得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热爱科学研究,富有探索精神,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流程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有良好的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有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二区以上刊物发表研究型论文。需符合以上至少一个方向,具备多种资质者优先考虑。
2. 学科带头人基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年龄不得超过60周岁;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并至少指导过1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或至少协助指导过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博士生2名;已培养获得硕士学位的硕士生5名及以上;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至少1项。
3. 岗位职责: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协助培养实验室学生及科研助理,撰写研究论文、综述,参与基金项目申请以及学术交流。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青年博士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
学科带头人,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七、报名方式
1. 青年博士应聘者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byang94@xxmu.edu.cn,联系人:杨老师,联系电话:18236146018。
2. 学科带头人应聘者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jcbbgs@xxmu.edu.cn,联系人:吴老师,联系电话:0373-3029116。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王辉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王辉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5:新乡医学院王天云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作为省内唯一一家专注于重组蛋白药物研究的顶尖实验室,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完备的分子克隆、细胞培养、蛋白分离纯化、动物实验等先进设备,总价值高达2000余万元。这些高端仪器设备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助力实验室在生物医学前沿领域不断突破创新。
二、科研方向
实验室瞄准当前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聚焦蛋白药物、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系统开展哺乳动物表达系统构建及产业化、高质血清替代物相关产品、创新蛋白/抗体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构建
2. 高值血清替代物相关产品研发
3. 创新蛋白/抗体药物研发
三、研究成果
近 5 年,实验室成果斐然,共承担4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以上项目32项,横向项目13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0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实验室成功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壁垒,实现重大成果转化,为我国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王天云,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副校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乡医学院“太行学者”特聘教授。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及生物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横向合作重大课题3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到账经费超过1000万元。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4部,申请国际/国内专利88项,已授权52项。发表论文275篇,其中SCI收录131篇,被引2256次。王教授长期从事重组蛋白药物研究,成功突破国外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卡脖子”技术壁垒,实现“困难重组蛋白”表达原创技术突破,推动细胞培养原料及医用重组蛋白原料的重大成果转化,累计增加效益超过10亿元,为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诚邀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加盟,要求具备良好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涵盖(但不限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经历。有蛋白分离纯化、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经历的候选人优先考虑。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科院二区以上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或有规模性成果转化经历的青年博士优先。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根据个人专业和科研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凝练科研方向,开展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科研工作。同时,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wxyin@xxmu.edu.cn。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15936570159。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王天云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王天云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6:新乡医学院林俊堂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林俊堂教授团队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团队成功申报获批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干细胞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干细胞与生物治疗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团队平台场地面积3100平米,已采购价值2000余万元的实验室专用设备,包括流式细胞仪,PCR仪、全自动玻片扫描系统、荧光显微镜、酶标仪、智能化气相液氮存储系统、超速离心机等设备,能够满足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
二、科研方向
实验室定位于创建国内一流的干细胞在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调控机制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1. 干细胞在肺部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调控机制
2. 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调控机制
3. 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调控机制
4. 干细胞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调控机制
三、研究成果
团队获批科研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36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和二区高水平论57篇。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林俊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现为新乡医学院副校长,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特需急需学科群带头人,河南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干细胞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黄大年教师团队负责人,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负责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原英才计划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子宫内膜干细胞基础与应用研究、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修复作用机理等。已主持科研项目1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德国DFG项目1项,研究结果发表在Nucleic Acid Research、Molecular Therapy、Cell Death & Diseas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累积影响因子达500以上,主持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具有较好的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包括(但不限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生物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经历。年龄原则上35岁周岁以下。
2. 岗位职责:根据个人专业和科研背景,结合团队的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凝练科研方向,开展包括实验设计和操作、数据分析和总结、文章写作、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科研工作。同时,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 liuyanli198512@163.com。联系人:刘老师,联系电话:15737318159。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林俊堂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林俊堂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7:国家杰青华子春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国家杰青华子春团队依托新乡医学院药学学部。新乡医学院于2023年8月成立药学学部,聘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华子春教授为学部主任。药学学部依托药学院和河南省生物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药学和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凝练疾病诊疗和新药创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瓶颈关键技术,以“基础-技术-转化”的有机整合为导向,开展药学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药物临床研究工作。药学学部办公科研场地面积充足,拥有流式分选细胞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器、酶标仪、小动物超声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件,满足创新药物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
二、科研方向
药学学部聚焦生物医药,旨在创建国内一流的生物创新药物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从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临床评价和成果转化、以及药学人才培养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 活体微生物药物、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2. 多肽药物的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
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
三、研究成果
成立一年多来,共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申报专利20余项;获横向课题5项,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正在开展IIT临床研究原创新药3项,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培养在读博士2人、硕士53人。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华子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层次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现任新乡医学院药学学部主任、学术副校长,中国药科大学生物药物学院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重组蛋白质制造工程实验室主任。华教授长期深耕多肽药物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及新药靶点创制与转化研究、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整合研究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60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项目;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50多件(含美、欧、日等国发明专利10件),其中 30 件已实施或转化;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31部(英文著8部)。凭借卓越科研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各1项;江苏省一等奖4项(2004、2011、2014、2017年),教育部一等奖3项(1998、2018、2023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奖,首届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诚邀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加盟,要求具备良好的生物、药学相关专业背景,涵盖(但不限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经历。博士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科院二区以上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或有代表性成果转化的青年博士。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议”政策,量身定制引进方案。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依据个人专业与科研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悉心指导下,凝练科研方向,开展涵盖基础科研、临床实验、论文发表、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全方位科研工作。同时,深度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研究生指导工作,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对于特别优秀的博士或科研人员,可直接聘为PI,独立带领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开启科研新征程。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为您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zhangtao@xxmu.edu.cn。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0373-3029186。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国家杰青华子春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国家杰青华子春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8:新乡医学院杨安钢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新乡医学院分子免疫与免疫治疗团队,由国家杰青杨安钢教授领衔,河南省优青尹会龙副教授担任管理负责人,依托“111引智基地”和医学技术学院河南省免疫与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实验室拥有独立研究空间200余平方米,配备15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超200万元。已建成IVC实验动物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平台,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流式细胞仪、动物活体成像仪、共聚焦显微镜等高端设备,具备从分子、细胞到动物体水平系统开展分子免疫学和免疫治疗研究的顶尖硬件条件。
二、科研方向
实验室定位于创建国内一流的分子免疫与免疫治疗的研究平台,目前重点聚焦(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1.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与T细胞等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相互作用调控的分子机制;
2.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异常激活与多种疾病,如肿瘤、肠炎以及神经疾病之间的关系;
3. 利用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免疫干预靶点,筛选小分子药物进行治疗干预。
三、研究成果
近3年,团队成果斐然,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授权专利1项,横向课题1项;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21篇,中科院一区和二区高水平论文13篇。培养硕士18人,已毕业4人,研究生发表SCI论文和核心论文8篇,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达100%,为相关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1. 杨安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肿瘤分子免疫和靶向治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在 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 SCI 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 项,科研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卓越。
2. 尹会龙,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实验室团队管理负责人。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表观遗传修饰参与免疫相关疾病研究。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PLOS Biology和Theranostics等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曾获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TBM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科研实力与潜力兼具。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诚邀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加盟,要求为人正直善良,怀揣科学理想,具备良好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适应快节奏科研工作。需具备较强英语表达能力,熟练使用英文撰写分析报告和研究论文。优先考虑具备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经历者。近年内应在所在领域主流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性论文,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依据个人专业特长和科研训练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指导下,凝练独立科研课题,开展涵盖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与总结、文章撰写、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全方位科研工作。同时,参与团队实验室日常管理和研究生指导工作,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为您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hlyin@xxmu.edu.cn。联系人:尹老师,联系电话:18238669671。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国家杰青杨安钢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国家杰青杨安钢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9:新乡医学院尹芝南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河南省肝肠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国际联合实验室,专注于肝癌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分子机制与免疫靶向治疗研究。实验室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现有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博士学位获得21人。团队成员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者1人,河南省“优青”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河南省中原健康卫士1人。实验室总面积达1750平方米,配备完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设施,如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超高速离心机以及SPF级动物房等,设备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此外,实验室与新医一附院、安阳市肿瘤医院等十余所医院和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科研方向
实验室聚焦肝细胞癌、消化道肿瘤等分子机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评估体系建立的研究。全链条开展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并基于免疫力大数据构建消化道肿瘤风险评估及精准管理新模式。
主要研究方向:
1. 消化道肿瘤免疫图谱的构建及免疫功能评价
2. 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
3. γδ T细胞的分化、发育及临床试验研究
三、研究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团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和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9项,主持和在研省、厅科研项目17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000万元。团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10余项省厅级奖励,包括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1. 尹芝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等。尹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γδ T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其在肿瘤免疫、肝炎和肠道菌群调控中的作用,并开展γδ T细胞治疗肿瘤、肝炎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研究。在 Nature、Nature Immunology、JEM、JCI、CMI、Hepatology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140 余篇,Web of Science 他引6700余次,2014-2020年连续入围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2. 任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肝肠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消化道肿瘤免疫数字解码及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重点学科负责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新乡市优秀专家等。任教授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诚邀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加盟,要求具备良好的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涵盖(但不限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经历。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科院二区以上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或有规模性成果转化经历的青年博士优先。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根据个人专业和科研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凝练科研方向,开展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与总结、文章撰写、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科研工作。同时,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13233836536@163.com。联系人:魏老师,联系电话:13233836536。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尹芝南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尹芝南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10:新乡医学院吴卫东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河南省空气污染与健康创新团队,由国际知名环境卫生学专家吴卫东教授领衔,依托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空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流动检测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空气污染健康效应与干预国际联合实验室、新乡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与干预重点实验室等顶尖平台开展前沿研究。团队拥有1200平方米独立研究空间,配备3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000万元。已建成公共健康信息研究中心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实验室、IVC 实验动物室、健康评估室、环境化学分析室、质谱仪器室等多个功能平台,拥有动物雾霾暴露舱、细胞雾霾暴露舱、动物臭氧暴露舱、细胞臭氧暴露舱、高温热浪与空气污染联合暴露舱、室内空气污染在线监测系统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国际领先设备,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具备大气污染物成分解析、毒理学效应分析、流动监测平台构建以及环境化学物内外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的全方位硬件支持。
二、科研方向
本团队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环境医学与环境健康科研创新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以及设备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发力,同时从动物和细胞水平等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聚焦于解决空气污染与居民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借助环境样本和人体生物监测手段,为环境优化与健康促进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建议。
主要研究方向:
1. 空气污染健康效应、机制与干预
2. 新型污染物健康效应与机制
3. 环境污染健康效应评估
4. 气候与健康
三、研究成果
近5年,团队成果丰硕,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荣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获得授权专利4项;承担横向课题1项,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3篇。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育人才2人,新乡医学院太行学者3人以及太行青年学者3人,为环境健康领域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吴卫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任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河南省特聘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兼职教授、校首批太行学者,同时担任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以及河南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科技厅创新性科技团队的带头人。此外,还兼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下属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常委或委员。吴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干预措施。主持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课题2项(担任骨干成员),主持河南省科技厅与外国专家局课题11项,国外研究机构专项项目2项(共同主持人),累计获批经费超过1200万元。曾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三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次;拥有1项实用新型专利。截至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34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6篇,先后受邀为《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和《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撰写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相关命题综述,并于2023年、2024年连续入选由爱思唯尔发布的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名单,学术影响力卓越。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诚邀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加盟,要求具备预防医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公共卫生等密切相关专业的良好背景。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且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二区及以上期刊发表过研究性论文,或具有科研成果转化经历的青年博士。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依据个人专业特长及科研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明确科研方向。独立或合作开展涵盖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与总结、论文撰写、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全方位科研工作,并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以及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sgshi@xxmu.edu.cn。联系人:师老师,联系电话:0373-3831325。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吴卫东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吴卫东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11:新乡医学院江林华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团队实验室简介
河南省中英脑功能损伤联合实验室,依托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系,于2016年获批成为河南省科技厅首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作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精神神经医学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乡医学院精神心理疾病防治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以及河南省教育厅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科技创新团队和国家科技部“111”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的依托单位,肩负着推动脑功能损伤相关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任。
二、科研方向
实验室总体研究方向围绕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烟雾病、抑郁症等影响脑功能的重要神经系统损伤和神经精神疾病,从分子、信号转导、细胞、神经环路和行为学不同层次上,阐述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发现新靶点,探讨治疗新方法和新药物。实验室已建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学、行为学等多个研究平台。
三、研究成果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在科研领域成果斐然,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以及国家科技部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1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9篇,其中17篇发表于Ageing Research Reviews、Cell Death & Disease、Cell Reports、Cell Stem Cell、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Medical Research Reviews、Neuron、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Redox Biology、Theranostics、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Science Bulletin (Beijing) 等中科院一区学术期刊。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实验室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并取得了国际发明专利4项,充分彰显了其在脑功能损伤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影响力。
四、团队负责人简介
江林华,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副院长。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荣获英国Wellcome Trust University Award,担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同时还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受体与神经再生亚专业首席专家。江教授长期深耕于P2X、TRPM2 等离子通道研究领域,凭借30多年的专业积累,已成为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并连续多年入选Stanford/Elsevier 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2021-)以及RESEARCH.COM生物和生化领域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在Nature、Neuron、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Ageing Research Reviews、Redox Biology、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EMBO Journal、Cell Death & Diseas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 多篇,H-指数高达53,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8000次(谷歌学术)。主持英国BBSRC、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凭借其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担任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lzheimer’s & Dementia、Ageing Research Reviews、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等110多家SCI期刊审稿人,同时也是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中国等多国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函评专家。
五、引进要求
1. 基本要求:热忱欢迎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加入本团队,应聘者应具备良好的生物医学专业背景,涵盖但不限于神经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专业知识和研究经历。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且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在中科院三区及以上期刊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2篇。
2. 岗位职责:入职后,您将依据个人专业特长和科研训练背景,结合团队整体研究特色,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凝练独立的科研课题,开展涵盖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与总结、文章撰写、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全方位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团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以及研究生指导工作,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待遇优厚,全方位保障您的科研与生活需求。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 jcbbgs@xxmu.edu.cn。联系人:吴老师,联系电话:0373-3029116。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新乡医学院江林华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新乡医学院江林华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
附件5解压科研团队招聘简章12:河南省特聘教授靳书君团队人才引进公告
一、特聘教授团队介绍
河南省特聘教授靳书君团队,不仅是河南省特聘教授工作团队,更是国家重要人才项目的孵化团队。团队依托河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兴交叉学科(中华文化共同体研究),由处于学术活跃期的中青年教授组建,致力于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拥有独立的特聘教授工作室、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和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购置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资源数据库、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资源库等专业数字资源,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重点研究方向
团队立足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核心区的中原大地,建设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文化共同体创新研究团队,在“十五五”期间力争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人才项目的突破。
主要研究方向: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前沿问题
2. 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原样本
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三、研究成果
近5年,团队成果丰硕,共承担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荣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80多篇,其 CSSCI 收录论文26篇,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权威期刊论文3篇。培养博士9人、硕士45人,其中3人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含1名外国留学生)。
四、团队带头人简介
靳书君,法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河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带头人,新兴交叉学科(中华文化共同体研究)带头人。兼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共广西区委讲师团特聘教授、广西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广西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成员。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培养对象、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军人物、河南省特聘教授。靳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汉译概念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课题、中共中央编译局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编《马列经典句读丛书》五卷本,统注《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校注本七卷,主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材《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必读》。个人专著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要术语中国化渊流考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视野与范式》《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列宁“轮新经济政策”研究读本》等。荣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调研报告获全省统战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主讲课程三次入选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五、引进岗位和条件
1.特聘教授: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持完成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与党建、民族学等学科领域取得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具有带领或者协助带领学科团队赶超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与潜力,有望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的省内外一流人才。
2.优秀博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民族学、党史国史相关专业背景,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学、医疗社会史、人类学、心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涉及的德语、英语、法语、俄语、日语等语言学背景或研究经历。年龄不超过35周岁,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
3.团队助理:2024年、2025年毕业的普通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本科及硕士专业相近,学科专业背景参照优秀博士。
六、引进条件和待遇
特聘教授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优秀博士根据个人入职时的科研业绩,按学校政策享受I、II或III类人才引进待遇。团队助理实行全职人事代理,进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岗位。
七、报名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整理成PDF格式,发送至邮箱tianxiteng2010@163.com。联系人:田老师,联系电话:18801280193。
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个人简历
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代表性论文
其他体现科研能力的材料
邮件标题请注明“本人姓名+应聘河南省特聘教授靳书君团队+高层次人才网”。我们郑重承诺,将对所有申请材料严格保密,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河南省特聘教授靳书君团队,诚邀您的加入,携手共创科研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