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5年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高层次人才网编辑
2025-04-28
Part-01学院简介
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2021年,是教育部发文公示的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学院坚持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师资引育,追求学术创新,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本科专业,已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相关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拥有一批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全职师资队伍。新进师资均具有海外知名学府学习经历;学院积极落实有组织科研,现已构建1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院积极推进与鹏城实验室、广东省琶洲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百度、阿里、京东、科大讯飞等国内外知名实验室或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人才培养基地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掌握未来技术的高水平人才。
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大数据计算及平台、云计算、分布式计算;神经科学、计算脑科学、类脑计算、感知与认知智能;人机交互、智能柔性电子、可穿戴计算;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电子、医学影像、智慧医疗、生命计算;智慧城市、低碳智慧能源、智能系统与控制;区块链等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领域。
Part-02岗位要求
1、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品德修养,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
2、年龄原则上在35周岁(含)以下。
3、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
4、全职在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Part-03工作支持
学校为博士后设计了完备的发展路径与成长通道,并提供长期、稳定而全面的支持。
01、工作条件
l 学校提供“双一流”A类高校的国家、部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条件;
l 在站满18个月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可参评博士后副研究员;
l 博士后出站后,可申请教研、教学、专职研究等系列岗位留校工作;
02、生活条件
l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年薪可达55万元以上,成果突出的再享受额外资助。此外,学校鼓励各单位及合作导师提供额外支持和配套;
l 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享受相关福利待遇;
l 提供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
l 子女可入读学校优质附属幼儿园和实验学校;
l 享受20万科研经费;
l 出站后留粤工作,符合广东省相关政策的,省财政额外给予40万元住房补贴(3年)。
学校持续优化政策体系,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热忱欢迎广大优秀博士加入华工!
Part-04团队介绍
01、徐向民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徐向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体数据感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数字孪生人”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电子信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广东省重大/重点项目、企业重点委托项目等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大模型与健康数字孪生、视听触融合交互、3D数字人、脑科学等。
实验室具备医学、材料、心理学等多科学交叉背景,拥有国际先进脑科学研究设备,包括3T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功能性近红外设备、磁共振兼容脑电设备和电镜中心等,以及力触觉交互的前沿研究设备等。
2)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应用数学、统计学;数据挖掘、大数据计算及平台、云计算、分布式计算、信息安全;神经科学、计算脑科学、类脑计算、感知与认知智能;人机交互;生物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学、智慧医疗;区块链等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领域。
3)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xmxu@scut.edu.cn、eexinzhang@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2蔡宏民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蔡宏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行政副院长、计算机学院教授、京都大学客座教授、兴华杰出学者,IEEE Senior Member、 CCF杰出会员。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研发和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Bioinformatics等期刊。主持国家自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联合基金重点、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等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14项。获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2)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长期从事基因-细胞-组织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生物医学数据智能解析技术研究,分析基因、转录、蛋白和代谢等分子层面微观变化和影像下组织结构变化,比较不同组学测量下高维样本的差异表达,寻找多视角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信息,建立从生命组序列异常到影像组结构改变等多尺度组学数据之间的时空关联,实现疾病发生发展多维度的全景式精准描述。研究兴趣包括生物信息学、医学影像分析和人工智能。
3)具体研究方向:
1.单组学测序数据高维聚类:微观单组学数据,如基因测序数据、单细胞转录组学数据等,通常呈现几万到几十万维的特征,提升高维样本聚类准确率,为疾病精准分型、癌症转移模式发现、细胞发育轨迹推断、差异基因挖掘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分析工具。
2.多组学网络数据融合分析:现代多种组学测量工具能定量观测细胞的生命过程,但是细胞调控网络数据,如基因调控网络、蛋白互作网络等,通常存在尺度不一、对应微弱的问题,导致现有的网络分析方法难以对齐多组学网络。研发新型网络分析方法,助力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神经病理传播通路识别、肿瘤微环境分析、细胞通讯机理研究等任务。
3.多模态影像数据协同分析: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如病理图像、MRI图像、CT图像等,通常面临多视角特征强弱不一、分布不同的问题。研发多模态医学影像分析方法,实现多视角协同分析,助力临床实证和基础科学研究,应用于影像病灶检测、影像靶区勾画、疾病辅助诊断、疾病预测预后等。
4.研究成果反哺产业应用:实验室长期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联合建立金域医学-华南理工大学智能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合力开发鼻咽癌云端诊疗分析系统;和广州爱孕记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产前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各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推动自主研发技术在医疗场景中实现真正应用落地。
4)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生物学,计算机,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具有博士学位;
2.具有浓厚的前沿科学探索兴趣,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过高质量研究论文;
3.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上进心,能适应多课题、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4.协助PI领导生物信息方面的工作和运营,并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关研究工作;
5.优先考虑能熟练使用R/Python等软件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能利用各类计算和统计学技术开发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和基因组学研究,撰写分析报告和SCI研究论文;
6.优先考虑具有医学、物理、数学、生物学专业背景并熟悉主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应聘者。
5)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hmcai@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3靳战鹏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靳战鹏,华南理工大学长聘教授,“信实”冠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体数据感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数字孪生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终身制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Cyber-Med实验室主任。ACM和IEEE高级会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普适计算,人机交互,智能感知,主动健康,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在智慧医疗、生物特征识别、及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曾任美国空军研究院(AFRL)访问学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ARO)等机构的项目评审专家。目前担任四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ACM Computing Surveys, ACM IMWUT, Elsevier CBM, CCF TPCI)和30余个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或技术委员会委员。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主要工作发表在ACM IMWUT/UbiComp、MobiSys、ACM Computing Surveys、IEEE TIFS、TMC、TIM、TBME等期刊。已指导博士研究生10人,就职于国内985大学、美国大学、及头部企业研究院等机构。
2)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人本计算(Human-Centered Computing,HCC)课题组主要研究移动和可穿戴计算、普适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方向。
3)项目简介:
1.主动健康:围绕人体健康监测,基于可穿戴、移动、普适计算终端等设备,实现近人体空间的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多模态数据的连续动态采集。以数据为驱动,以AI为技术手段,研究人体行为识别和评价的层次模型,实现近人体空间大数据融合分析,最终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风险评估、与健康自主管理。
2.智能感知:随着嵌入式设备、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具有集成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的普适智能感知系统逐渐融入社会日常生活。该研究方向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概念,以情景感知为基础,利用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计算终端,面向智能驾驶、智慧家居和智慧城市等场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3.人机交互:研究基于物理空间的人机之间自然高效信息交换处理的智能交互技术,基于虚拟空间的视、听、触觉多感觉刺激与控制。开展“无扰式”生命体征检测,基于脑机接口和表面肌电等生理特征的运动意图识别和情感计算。
4)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已获得或即将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有相关领域的独立研究经历,具有较强的编程技能和深度学习算法经验者优先考虑;
3.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分区一区、JCR分区一区、或CCF分区A类会议/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者优先考虑。
5)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zjin@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4、林镇宏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林镇宏,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未来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杰出研究员。2002年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通研究所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毕业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14年升至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ientist后,于2022年回归祖国加盟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师从欧阳明高、Dan Sperling、Joan Ogden、范悦悦和David Greene。发表过100多篇专业文章,其中期刊文章70多篇,根据谷歌学者统计,总引用数超5000,H指数39,多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2021-2023)和终身影响力)。曾长期主持美国能源部、交通部和阿美石油公司的交通能源项目,因开发汽车能源转型选择模型MA3T和参与自动驾驶汽车能源影响评估而两次获得美国能源部科学研发奖项。现任美国科学院燃油经济性研究委员会成员,参与撰写了美国国会委托、美国交通部赞助的第三期燃油经济性技术评估报告。同时,也是Transportation Part D、iScience、 I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Energy Policy等学术期刊的编委,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的主编。
2)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能源与碳决策”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交通、车网互动、智慧充电、能源转型、碳减排等交叉领域。课题组响应国家能源安全、乡村振兴、双碳目标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采取数据分析、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方法,结合交通运载工程、能源工程、人工智能、经济学、决策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研发符合地区和国家发展利益的能源技术和解决方案。课题组和欧美多个大学和机构有合作,鼓励支持国际交流和访学。
3)目前研究方向:
1.新能源交通:针对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E-fuel合成燃料、内燃机、氢燃料电池等储能和动力技术,基于差异化出行需求和价值偏好,优化新能源交通系统的关键部件配置和运行参数。
2.车网互动:面向人车桩楼网能源互动协同场景,优化充电、储能和动力技术,实现建筑网、路网、充电网、电网等多网耦合协同控制,建立综合能源评价体系。
3.智慧充电:基于出行、活动、工况和场所用能等多维时空数据,设计优化包含慢充、快充和换电的混合充电网络系统,进行技术、网络和价值的综合运营优化。
4.能源转型:基于能源技术的供需决策的能源转型,采用离散选择、全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等理论,模拟能源转型的技术、基建、行为和政策变量的关系。
5.碳减排:面向双碳目标、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能源技术、市场博弈和用户行为,开发碳减排和碳交易博弈模型,优化交通、电力、工业和建筑的碳减排技术路线。
4)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之一:
1.具备交通、能源、碳核算、行为科学或决策科学相关研究背景;
2.熟悉管理科学、人工智能或决策科学方法;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
5)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Zhenhong@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5、蒋怀光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蒋怀光,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博士,现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智慧能源与无人自动化系统,作为IEEE Senior Member在相关领域共发表中英文论文与著作50余篇,特邀出版英文学术专著2本,多次参与、主持、组织中英文业内顶级会议,应邀为业内二十余家顶级期刊与顶级会议担任评审工作。
2)课题组简介
实验室近年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超过千万元。在实验平台搭建方面,实验室已配套上千万实验设备,超400平方米实验场地,包括节能计算实验室、能碳元宇宙实验室、能碳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基于RT-LAB的综合能源实时仿真与测试系统、混合电池储能系统、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平台等软硬件设施。
3)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理工科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数学建模和分析能力;
2.具有交通、能源、优化控制、人工智能、城市规划、汽车技术或环境影响等相关研究经历;
3.英文水平CET6级以上,能独立完成英文论文的撰写;
4.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2-3篇承担主要工作的高质量期刊文章;
5.热爱科研,有钻研精神,有进取心和责任心,性格开朗热诚,具有团队精神。
4)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hihuagong2021@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6、欧士琪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欧士琪,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琶洲实验室)双聘研究员。在2023年辞去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之前,曾长期主持或参与美国能源部/美国交通部的多个能源研究项目,同时担任沙特阿美石油美国分公司项目资助的首席科学家。目前兼任美国交通学会TRB-交通能源委员会委员,国际交通能源分委员会主席;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以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R)的期刊编委。2025年中国科技部“第五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邀请报告专家;美国工程院2023年美日前沿青年论坛美方代表。已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能源领域的顶级期刊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40余篇。
2)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未来能碳实验室”团队的“交通科技与智驱新能”课题组,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汽车交通、机械能源、决策科学等理工科领域相关研究背景方向拟招收博士后2名,工作时间计划2025年或尽早开始。本招聘长期有效。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的“交通科技与智驱新能”课题组(Transportation Research & AI-driven New-energy Sustainability Laboratory, TRANS-lab)响应国家能源安全、双碳目标和交通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研究方向集中于交通能源转型、新能源汽车系统智能优化、电池能源管理优化、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基于大数据的低碳能源决策和政策等交叉领域。以新能源系统(如汽车、储能)—交通环境—低碳化能源市场的耦合为出发点,采用如大数据挖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筹学优化、生成式大模型等方法,针对真实行为工况下宏观-中观-微观场景的出行交互、能源需求、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该团队工作目前与美国、沙特阿拉伯等海外研究机构、高校和跨国公司等保持紧密合作,鼓励支持国际交流和访学。课题组网站:https://www.translab.top/。课题组微信公众号:交通科技与智驱新能实验室。
3)该项目研究工作包括:
1.产业预测:聚焦交通能源产业,通过多源多模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整合多模式运输方式,构建基于用户行为的交通能源与碳排放预测体系,以技术革新和节能减排为核心,为政策优化与资源配置提供科学支撑,推动交通产业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合作单位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沙特KAPSARC等科研机构。需一定的英语书写和口语表达能力。
2.交通道路:聚焦智能道路交通系统,依托出行大数据和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构建以交通安全、通行效率与系统韧性为核心的电动化智能交通体系。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管理与多车协同调度,为智能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助力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升级。合作单位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小鹏汽车等企业或科研机构。
3.车能优化:聚焦车辆整车能量管理优化,基于用户实车数据采集,依托车-路-能-云一体化系统,构建以能源效率、使用寿命和系统韧性为核心的智能能量优化体系。通过优化车辆能量管理与多车协同调度,为提升单车及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能效提供有力支撑。合作单位包括广州汽车研究院、中国赛宝等企业或科研机构。
4.交能融合:聚焦交通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依托生成式大模型与云端数据构建DigitalTwin(数字孪生)园区,并利用车联网与微网互联技术,实现车-桩-网-楼-储之间的双向能量流动。通过智能协同优化算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交通与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与智能升级。合作单位包括广州现代集团等公司。
4)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之一
1.理工科博士在读或已获取相关学位,以主要作者参与发表相关领域学术文章4篇或以上,良好的英语阅读基础;
2.具有计算机、人工智能、优化控制、运筹学、交通能源、机械汽车或其他相关研究的经历;
3.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项目管理或者实验室团队协调经验更佳。
4.具备良好的数学建模和代码编写能力,良好的英语阅读及口语基础。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课题组负责人欧士琪教授的电子邮箱:sou@scut.edu.cn
并抄送至: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7、胡滨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胡滨,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导,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3年),主要从事智能无人系统、类脑神经网络建模及抑郁症诊疗应用的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Auto matica和IEEE汇刊论文26篇;出版Springer专著1部;获得授权/受理专利4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琶洲实验室科研项目1项。兼任《Neuro computing》期刊编委,IEEEIES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和应用技术委员会(中国)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CPS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委员。
2)课题组简介
“类脑混杂智能系统”课题组积极响应和推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开展医学人工智能、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科研工作,基于人工智能、计算神经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和方法,探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脑疾病智能诊断与干预的新机制、类脑智能无人系统控制与决策的新方法。
3)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并具备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脉冲神经网络建模与分析、基于类脑神经网络的疾病诊断与干预设计;
2.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并具备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无人机/无人车的混杂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无人系统的自主协同与博弈决策;
3.创新需求导向,不限于上述研究方向的成果与经历。
4)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202310193231@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8、许言午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许言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前百度智慧医疗科学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琶洲实验室)研究员,WHO数字健康咨询委员会专家,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客聘教授,IEEE高级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影像与智能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数字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眼科分会常委。发表了160余篇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含30多篇十分以上顶刊论文和3篇高被引论文),谷歌引用11000余次,H指数48,累计主持4000万纵向经费和4800万横向经费。他从0到1负责获批全国首张多病种AI三类证(同时也是国内首张青光眼AI三类证),入选2021年“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入围2022年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合办的第一届“AI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他先后获聘公安部引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省特聘专家、北京市特聘专家,连续3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课题组简介
医疗大数据与医学智能实验室(Healthcare Data & Medical Intelligence Lab, HDMI Lab)长期从事医学影像分析、多模态医疗信息融合、大数据挖掘等方向的关键理论和方法研究。2024年获批广州市人才支撑项目1000万元(5年),团队享有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广州)的双重支持。
3)具体研究方向:
1.医学影像(眼心脑)
2.认知与干预
3.智慧中医
4.大模型及人工智能基础方法
4)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从事以下领域研究:
(1)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分割、检测、多模态数据特征融合、大数据特征挖掘、半监督、弱监督、自监督、域适应等算法研究;
(2)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眼科、体检科、中医科、心内科等临床科室,疾病预测、疾病诊断、健康管理、未病干预等临床应用。
2.对医疗健康领域感兴趣,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和代码能力
5)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课题组电子邮箱:recruit@hdmilab.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或直接联系丘老师:18825043481(手机微信同号)
09、舒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团队
1)导师简介
舒琳,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入选2022-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委会常委,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柔性传感、可穿戴计算、人机交互,在该领域有十余年科研积累,先后为主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逾6000次,高被引论文3篇,申请/授权专利8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PCT专利4项,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金奖、银奖,中国发明展铜奖,上海国际发明展金奖。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EEE JBHI, IEEE Sensors Journal等,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客座副主编。
2)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可穿戴计算课题组,主要研究电触觉人机交互、足底压力、心肺功能、电子皮肤方向。
3)项目简介:
1.穿戴式肩袖功能测评康复关键技术与有效集成研究:研究基于多层织物应变传感器的肩袖应变感知,实现对肩袖运动状态的监测;研究多模态人体数据收集系统的集成,实现对人体日常运动中多模态生理数据的采集;研究肩袖健康数据分析与肩袖撕裂术后恢复状态评估算法,实现人体肩关节健康状态的分析与评估,提供个性化的日常肩袖健康测评与肩袖撕裂术后康复建议。
2.基于微电流刺激的可穿戴动觉/压觉复合渲染技术研究:研究多状态下的动觉渲染模式,开展动觉渲染研究;建立基于医学图像的人体组织电刺激传导三维模型,开展压觉渲染研究;建立动觉-压觉复合渲染模式-激励电流模态数据库,研究自适应动觉-压觉复合渲染算法。
3.多源信息融合的心肺功能评测康复关键技术及有效集成研究:研发心肺参数的连续动态监测终端模块;研发多接口兼容的多源信息融合健康数字底座;集成感知设备、数字底座、分析算法和软件,研发舒适无创心肺功能综合评测仪。
4.基于穿戴式足压数据的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研发基于新型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智能鞋系统,实现老年人跌倒风险足压数据集构建;研究穿戴式多维度连续足压特征;研究基于域对抗和元学习的跌倒风险分类算法,实现实时跌倒风险评估。
5.基于织物电子技术的多感官人机交互电子皮肤系统研究:研究新型多功能智能柔性织物传感器,实现人类皮肤感知外界功能的模拟;研究基于多功能织物电子感知阵列的柔性电子皮肤系统,实现多感官人机交互电子皮肤数据集构建;研究基于数据及交互知识规则双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及其智能感知应用。
6.穿戴式移动超声探测技术研究:研究无线超声波贴片、柔性超声传感器阵列等技术,探索对人体深层组织的可穿戴成像,包括骨骼肌肉、心血管成像等。
4)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在可穿戴计算领域或相关领域的项目研究经历,掌握可穿戴技术、柔性传感、可穿戴计算算法与人工智能、移动超声等特定技能与方法;
2.热爱科研,有钻研精神,有进取心和责任心,性格开朗热诚,具有团队精神;
3.创新需求导向,不限于上述研究方向的成果与经历。
5)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shul@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10、陈岑教授团队
1)导师简介
陈岑,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广州创新创业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面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效能计算、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已累计在权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43篇,包括IEEE&ACM期刊或CCFA类期刊论文23篇,CCFA类会议论文8篇,中科院SCI1区期刊论文20篇,授权专利15项。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湖南省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ACM中国新星(Changsha Chapter)。因其在面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效能体系结构方面的成就,获得新加坡人工智能人才特殊津贴。近年来,主持或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新加坡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区域)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华为EDA软件合作项目、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人工智能应急重点项目等。担任体系结构CCF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Alexandria Engineering Journal (JCR Q1, IF = 6.8)编委, Neurocomputing、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客座编辑。
2)课题组简介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华南理工大学及未来技术学院一直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打造和研究领域。同时,近年来,智能模型的规模和复杂度急速增长,处理的数据规模急剧膨胀,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与能源,对高效能计算技术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拟开展面向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的算法和体系结构协同设计,旨在提高大规模智能模型的计算效率,促进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研究包含两个层面:①针对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的高效能算法设计与优化。设计高效能的人工智能模型、高效能异构并行算法、硬件友好的稀疏感知算法等。②针对异构计算资源的高效能协同设计与优化。对算法与体系结构进行协同设计,优化算法执行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3)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有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体系结构方向的成果或经历;
2.有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高效能计算方向的成果或经历;
3.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成果或经历。
4)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chencen@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Part-05申请及联系方式
如有意向应聘以上岗位,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材料(请使用PDF格式)发至学院联系人邮箱,请注明学科方向和研究特色,邮件主题请标明“姓名+学科方向”。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wangss@scut.edu.cn
电话:020-81181674
>>申请者也可自行联系博士后合作导师,启动入职程序。
学院官网:http://www2.scut.edu.cn/ft/;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科研团队信息:http://www2.scut.edu.cn/ft/szdw/list.htm;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0VejIkqfhsDT0blwapss9A
提示: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立即举报。